對一些在醫院或家中臥床的老年患者來說,防止發生褥瘡,已成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一項重要內容。
褥瘡是因為神經營養紊亂及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軟組織壞死和壓力性潰瘍。褥瘡容易發生在身體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而支持重量較多的骨突處,如骶尾部、髖部、肩胛部、肘部、膝關節的內外側、內外踝部、足跟部等處。
長期臥床的患者因為局部組織受壓過久,導致血液循環障礙,發生組織營養不良;或是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分泌物或大小便的污染、浸漬,床單的摩擦等,使皮膚抵抗力降低;還有就是患者因為年老體弱、缺乏營養、長期發熱與惡病質等,這些都是導致褥瘡發生的原因。
要防止褥瘡的發生,重在消除發生的原因。
(1)加強營養,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2)避免局部長期受壓,鼓勵和幫助臥床患者經常翻身,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等動作,防止擦傷皮膚。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皮膚營養狀況、不同體重,采取不同的翻身方法。
分段翻身法:將人體分為三段(頭和肩部、臀部、下肢)進行翻身。將平臥患者分段移至床邊,然后分段翻身,使翻身角度達90度,形成大翻身,暴露面積大,護理效果好。這種翻身方法適用于體重大、皮膚營養狀況較好的臥床患者。
整體翻身法:將平臥患者一手托腰,一手托大腿整體移至床邊,然后將患者翻身呈整體側臥,使翻身角度達90度,形成大翻身,此種翻身方法適用于體重不是很大、皮膚營養狀況不太好的臥床患者。
小角度翻身法:使患者翻身角度達60度,腰背部倚靠枕頭。此種翻身方法適用于體重小、營養狀況差、皮膚薄的臥床患者。
給臥床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柔,一定要把患者抬起再移動位置,每次翻身仔細檢查受壓部位的皮膚情況,骨突處可墊氣圈或棉墊,必要時還可用支架,以支托蓋被,避免局部受壓。用50%酒精按摩骨突處皮膚,增進局部血液循環。
(3)避免潮濕及摩擦刺激。床鋪應保持平整無褶,清潔、干燥、無渣屑。對大小便失禁患者應及時擦洗,并保持皮膚和床褥的干燥。手足攣縮的患者,手呈雞爪狀,指間不易分開。為加強指間通風,避免皮膚破損感染,指間可用小棉球分開。經常用溫水擦浴、擦背或用溫熱毛巾敷于受壓部位、局部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臥床的患者一旦發生褥瘡,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增加患者全身營養,加強局部治療和護理。在護理過程中,要加強翻身和局部按摩。一旦皮膚有破損,應清潔創面、防腐生新、促進愈合。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后,局部涂以濃魚肝油,然后用燈烤。可用家用臺燈,使燈泡距傷口30~50厘米,一次照射20~30分鐘,待油烤干,保持局部干燥,每日3次。烤時,使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并隨時觀察皮膚顏色,試試溫度,并聽取或留意患者的反應,以防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