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人們皮膚暴露在外的機會多,燙傷也明顯地增加。尤其是幼兒,生性好動,但動作不協調,回避反應遲緩,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看護稍有疏忽,常被開水、熱湯或熱油燙傷;且由于其皮膚嬌嫩,燙傷往往要比成人來得嚴重。
幼兒一旦發生燙傷,家長首先要保持鎮靜,不要亂了方寸,也不要急于脫掉孩子身上的貼身衣服(傷處的衣褲應在冷卻后剪開取下,以免表皮剝脫),更不能將冰塊直接覆蓋在創面上(以免二次損傷),而要立即進行現場應急處理,關鍵是要搶時間,這對燙傷后創面愈合將有很大的幫助。應急處理最簡便且最有效的方法是醫學上所謂的“急散熱法”:燙傷后立即(以最快速度)將燙傷部位用流動冷水持續沖淋。如果燙傷在手指或腳趾,也可用冷水浸浴;對于面部等不能沖淋或浸浴的部位,則可用冷敷。因為,燙傷后皮膚損害的程度和病理變化與溫度高低及高溫作用時間長短有關。用冷水沖淋、浸浴或冷敷創面,其目的在于迅速徹底地降低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溫度,限制毛細血管擴張,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減少組織液的滲出和水腫,將組織的損傷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既緩解了疼痛、減少水皰形成、防止創面形成瘢痕,又縮短了創面愈合的病理過程。
一般來說,燙傷后越早用冷水浸泡、沖淋或冷敷,效果越好,可將傷處置于盛滿冷水的容器中浸泡或在水龍頭下用冷水持續沖淋傷處,也可用毛巾浸冷水進行輪換冷敷,時間應持續30分鐘以上,至停止冷處理時傷處疼痛減輕或消失為止。通常水溫在20℃左右即可(有人認為以6~12℃為宜)。此法對肢體燙傷最為適用。要是大面積或嚴重燙傷,經上述緊急處理后,則應立即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救治。轉運時,創面應以消毒敷料或干凈衣被遮蓋保護。
注意:燙傷發生后,千萬不要揉搓、按摩、擠壓燙傷的皮膚,也不要急著用毛巾擦。創面不要用紅藥水或紫藥水等有色藥液,更不能用堿面、醬油、醋、牙膏等亂涂,這樣做不但不能減輕傷情,而且會繼續刺激創面,加深受傷程度,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并可影響醫生對燙傷深度的判斷。如有水皰形成,可用消毒針筒抽吸或在低位用消毒針頭刺破放出水液,但要保持針孔部位的清潔衛生;如水皰已破,則要用消毒棉球拭干,以保持干燥,但不要把表皮揭去,以免發生感染。
此外,皮膚燙傷要注意創面清潔和干燥,冷水沖洗后應避免再浸水。通常情況下,燙傷2天后創面即可干燥(此時不必涂藥),10天左右就會脫痂愈合。如果屆時不愈合,則應及時請醫生看看是否燙傷較深或有感染。燙傷后一般不用抗生素,如創面2天后還是紅腫、疼痛加劇,則有感染的可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癥治療,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也有利于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