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來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老年是詩一般的歲月,是人生又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時段。但在贊美老年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老年期出現的健康問題。“健康無價,無病是福”這句話老年人最有體會,健康是無法用金錢買賣的。有些人有了錢卻沒有了健康;有些人身患絕癥,無論花多少錢,也無法換回生命,所以—
定期體檢掌握生命指數說保健,先要說說身邊的一些現象。首先是女性比男性長壽的現象。據南京市老齡委2005年統計,南京市有百歲以上壽星150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122人。其次是“彎扁擔不斷”現象。許多平時經常上醫院的、長期病歪歪的人,反而活得很長。第三是英年早逝現象。許多原本體壯如牛的壯年漢子,卻突發急病先去了。比如大家熟悉的相聲演員侯躍文突發心肌梗死逝世,享年59歲;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也走了,年僅46歲。那么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為什么女性長壽?具體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女性比男性更關愛自己,有了不適就嚷嚷,就會去醫院,這讓她們避免了許多風險。我是內科醫生,我發現平時前來就診的患者中大約70%是女性。我曾參加了很多次健康咨詢活動,前來咨詢的人中也是女性居多。有統計表明,男性去看醫生的次數約比女性低28%。而且,女患者能更好地遵從醫囑。
為什么彎扁擔不斷?只有生過大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慢性病的患者有非常強的自我保健意識。一有癥狀,就上醫院,稍感不適,就會注意休息,所以,雖然體弱,卻可以活到很大年齡!
為什么那些平時身體很好的中年人反而早逝?關鍵是麻痹大意,仗著身體好,經常熬夜、應酬,結果過勞而死。印證了古人所說的一句話:壽天休論命,修行本在人。換句話說,人的壽命長短,在于你本人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意識!有了自我保健的意識,就有了養生保健的法寶!
中國一本古老的醫書《難經》上說過這樣的話:“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另一本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上也說過類似的話,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謂的“未病”,是指疾病尚在初淺階段,尚未形成影響。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可能患有哪些疾病呢?這就需要定期體檢。說到體檢,有人會說,我身體很好,每天鍛煉,不需要體檢。我上半年診治過2個腫瘤患者,都是看上去身體非常健壯的男性。一位是山東人,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也很好,但不明原因的腹瀉持續了1年,結果發現患有腸癌,已經肝轉移。一位是無錫人,身體也很好,爬山時年輕人都趕不上,但上腹部隱痛持續了大半年,結果發現是晚期胃癌。所以說,鍛煉不能代替體檢。
事實上,許多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在開始時是有信號的。惡性腫瘤早期發現,可以避免發展;早期治療,可以延長壽命。一般來說,腫瘤有如下幾種常見的早期征象:
1 無痛性腫塊迅速增大。
2 不明原因的消瘦、厭食。
3 無誘因的腹部疼痛。
4 無誘因的黑便或尿血。
5 黑痣顏色改變或黑痣變大。
6 老年人出現腸梗阻。
7 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咳嗽、咯血及發熱。
8 規律性上腹痛突然變得無規律。
以上就是癌癥的八大信號,我們平時應該注意觀察自身是否有這些“蛛絲馬跡”,定期體檢。癌癥預后的好壞與能否早期發現、早期確診和早期治療密切相關。體檢還能發現除癌癥外的許多疾病,專家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到醫院做1次全身體檢。
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
養生先養心,這是中國傳統的養生理念。養心,就是調整心態,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態。《黃帝內經》中將養生與治理國家相比,說心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狀態就是君主,君主開明則國家和諧。養生也是一樣,心態好,就長壽;心態不好,就生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活了74歲,遠遠超過了李白和杜甫,盡管他體質很弱,但心態很好:樂觀、自娛,對物質的追求看得很淡。有詩為證:“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終年103歲。其養生48字訣為:“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多食果菜,少食肉類,頭部宜冷,足部宜熱,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著名的佛學大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因病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他在92歲時作《寬心謠》一首: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喜歡,女也喜歡;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當今社會,攀比是某些人生活的一種習慣,而比來比去,你不可能總是第一。有人說,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比來比去,總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狀態,于是厭世、頹廢、抑郁。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是人類的第二死因。據媒體報道,在我國,80%的自殺者患有抑郁癥。
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中醫有句話,“氣有余,便是火”。所以,很多疾病與心境有關,古人說:“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我非常欣賞下面幾句話中說到的處理人間世事的六種態度: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人在當今社會生存,不相互比較是不可能的。但關鍵是如何比較,與什么比較?我說,對于在職的中青年人來說,不比財富,不比地位,要比對社會的貢獻,要比人格的修養。對退休的老年人來說,不比財富,不比身體,要比快樂,比誰活得自在。有人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
開心是味良藥
人在愉快時,機體分泌有益的激素、神經遞質,有些酶的活性也增加。這些物質可以增加神經的興奮性,調節臟器的功能,增強體質。所以說,開心也是藥,那么,開心藥在哪里?
1 和睦為樂。一個和睦的家庭,是維持健康極其重要的條件。恩愛的夫妻生活,能帶來許多樂趣,也是健康的重要支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詹姆斯·豪調查發現,缺乏伴侶的獨居者,在10年左右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同樣健康的人的2倍。
2 俏麗為樂。據調查。90%以上講究穿著的老人,要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關鍵是“我還年輕”的心態對健康有利。宋美齡享年106歲,她一生幾乎每天都化妝,而且對服飾尤其講究,她最愛穿的就是旗袍。享年99歲高齡的書法家武中奇先生也很講究穿著,就在他患膀胱癌住院期間,只要出病房,一頭銀發必梳理得一絲不亂,護士們都叫他“帥爺爺”。而每聽到這句話,老人就特別開心。
3 助人為樂。積極發揮余熱,為社會作貢獻。比如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參加社會慈善活動,能讓人開心。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克魯斯等報告說,他們對全美884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那些認為對所充當的重要社會角色感到心滿意足的老年人,一般壽命都比較長。
4 交友為樂。老年人共同生活有利健康。從百歲老人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大多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善于關心他人,同時,也受到身邊的人的關照。
5 自娛為樂。唱歌、彈琴都是很好的娛樂方式。清晨的南京紫金山,到處是歌聲。在歌聲中,心靈能得到凈化,尤其是當年的老歌,能給老人帶來美好回憶,能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是特別好的“保健藥”。
6 說笑為樂。說俏皮話、笑話、家常話,說趣事、稀奇事、新鮮事,健腦又開心,可延緩衰老,防止癡呆。“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
7 學習為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患老年癡呆癥的概率越低,文盲老人患病的危險是非文盲老人的1.7倍。不斷學習可以讓人產生“我的腦子還行,我還有用”的心理。所以,老年人每天應抄錄5首唐詩,做一些簡單的運算,唱幾首歌,朗讀一段文章,將此作為健腦的功課。
8 廉潔為樂。巴西醫生馬丁斯對多位被控有貪污受賄行為的官員和廉潔的官員作了10年追蹤隨訪發現:前者有60%的人患病或死亡,大部分死于癌癥或心臟病;而后者僅有16%的人患病或死亡。從醫學角度看,這些貪官污吏有強大的心理壓力,恐懼后悔,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惶惶不可終日。而且,一旦劣跡敗露,他們身體狀況往往急轉直下。
亂用藥猛于虎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據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近幾年來,每年約有19,2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藥源性死亡人數竟是因傳染病死亡人數的10倍以上。
中老年人的肝腎功能已經衰退,使用同樣的藥物,如果與20多歲的年輕人相比,50歲年齡段的人藥物副作用發生率是年輕人的2.7倍,60歲年齡段的人是年輕人的3.56倍,70歲年齡段的人達7.1倍。有人說,我服用中藥,比較安全。這也不對。某些中藥也有毒副作用。比如龍膽瀉肝丸,是傳統的瀉火藥,但現在發現它有腎毒性。許多人吃人參,求滋補。其實,人參適用于身體虛弱之人,但是也有副作用。那么,哪些人不適宜服用人參呢?一、滿面紅光之人;二、大腹便便之人;三、全身水腫之人;四、舌苔厚膩之人;五、無病健康之人。
再說說補腎藥。由于近年來廣告的狂轟濫炸,補腎壯陽、溫補腎虛的說法家喻戶曉。其實,胡亂服用補藥,不符合中醫學的理念,是有害健康的。現在許多患者盲目服用冬蟲夏草,不僅達不到效果,還破費甚巨,實在是不
古代皇帝中,康熙是長壽的,但他從不服補藥。據說,在他57歲時,頜下有幾根白須,有大臣獻上滋補肝腎的烏須丸,康熙說“多此一舉”,笑而拒之。
少食長壽,貪食折壽
古人對于飲食最為關注。因為很多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關。古代的醫書中,有關飲食養生的內容很多,我發現,許多地方都講到兩個字——“節食”。
節食,不是不吃東西,而是調控飲食的質量與數量。
古人說,夜飯減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帶三分饑和寒。臨床上發現,許多急性胰腺炎、膽石癥急性發作、心肌梗死、腦溢血的發病與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有關。
那么,怎樣才算不過量呢?我認為應遵循以下標準:進食后不脹不悶不氣短;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不打呼嚕不流涎;白天頭腦清醒,口氣清新,沒有疲憊感,工作效率高。
不偏成。飲食偏咸不利健康。日本高血壓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秋田縣和北海道,那里的人常吃咸魚、咸菜,而沖繩人高血壓的發病率低,那里的人多吃新鮮蔬菜,吃新鮮魚,而且口味偏淡。中國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也就是盛滿一啤酒瓶蓋的量。我國人吃菜品種多,雖然單道菜肴不算咸,但品種吃多了,食鹽總量就上去了。除嚴格控制烹飪食鹽用量以外,對那些用鹽加工的咸豆、咸肉、咸蛋、腐乳、醬等,均應少吃。
不偏葷。洪昭光先生在談及這個道理的時候,常常舉例說,人有28~32顆牙齒,犬齒4顆,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門齒8顆,叫切牙,像刀,用來切蔬菜水果。人還有磨牙,就是臼齒,16顆,這臼齒像磨,用來磨五谷雜糧。也就是說,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谷雜糧的牙多。所以,人的飲食結構應該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現在有些人飲食結構歐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攝入過量,于是出現了無數肥胖兒、脂肪肝患者。尤其是許多30多歲的青年人已經挺起了啤酒肚,這是很危險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建議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國人的平均攝入量是276.2克,明顯偏低。許多蔬菜不僅可口,而且有保健功效。如菊花腦、蔞蒿,無論涼拌爆炒,無不清香味美,可清熱敗毒。洋蔥、大蒜開胃化濁、通便降脂,芹菜清熱散風、通便降壓,西紅柿、胡蘿卜等紅黃色蔬菜,含有番茄紅素、胡蘿卜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這些都是適宜現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類也要多吃。大豆是人類理想的蛋白質來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并含有較高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煙酸、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我經常遇到一些老年人,皮膚干枯,形體消瘦,面如菜色,而雞鴨魚肉以及雞蛋均不敢吃,怕得高血壓、冠心病。其實,這是錯誤的。雞蛋的蛋黃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不利于高膽固醇、高血脂的人食用,但沒有這些疾病的老年人,應適量食用。每天保證蛋白質的攝入,也十分必要。中國傳統的紅燒肉,也不必一概禁忌,關鍵要適量,不可多吃。那紅燒肉、紅燒蹄髈,醬紅油亮、味香濃郁,看上去晶瑩透亮,咬一日滿嘴流油,吃下肚通體舒暢,那種感覺簡直是妙不可言。而且,烹制紅燒肉的紅醬油也具有抗衰老作用。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紅醬油的抗細胞氧化作用比紅酒高出10倍,比維生素c高出150倍!
生命在于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大家熟悉的名言。但是,運動要適度。古代養生家提倡“小勞”。“勞”,就是運動。小勞,就是適度運動、量力而行的運動。美國醫學家對北歐的一些滑雪運動員進行調查發現:比賽后運動員唾液中的一種免疫抗體含量立即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大家也有這樣的體會,劇烈運動后,大汗淋漓,疲乏無力,稍受風寒就容易感冒,中醫認為,這是“大汗傷氣”。這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不利于健康的。
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方式較多:一是太極拳。太極拳是中國傳統的運動方式,深受廣大中老年人的喜歡。二是游泳。游泳是非常好的運動,不會對機體產生傷害。三是步行。步行是最經濟、最簡單、最安全、最有效的運動方式。現在有不少的上班族,開始徒步上下班,這不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還能夠愉悅身心、提神醒腦,使人工作時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那么如何步行鍛煉才比較科學呢?步行鍛煉以每天快走2次,每次2000米為宜,速度以每分鐘100步左右為宜,時間為30~45分鐘。快步走貴在堅持,一般半年以上效果就出來了。由于中老年人的個體差異很大,不可能都遵循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而應遵循一個“度”。走后不氣喘,不心慌,不頭暈,不大汗淋漓,渾身舒坦,第二天不覺得累,這就是適度。
健康需要呵護
前面介紹的那么多養生保健的方法,并不是人人適用,每個人必須有所選擇。因為養生不等同于醫療,醫療是以病為中心,病同,則治療原則基本一致;而養生是以人為中心,人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就不同。
什么才是適宜自己的養生
第一,有利于舒適度的提高。也就是讓人全身舒服,讓人心理感受良好,讓人精神飽滿、神清氣爽。
第二,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對于老年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關鍵。即通過養生保健的各種措施,使你的進食、排便、行動、睡眠、社交、學習等能力能得到提高或不致衰退。
第三,有利于疾病的控制與治療。如使血壓穩定,血糖血脂得到控制,肝腎功能正常等。
各人有各人的養生法,一家有一家的保健經。養生保健不僅需要專家的指導,更需要自我的觀察和總結。只要大家有自我保健的意識,能夠關注自己的健康,就一定能安享天年。
人類的壽命有多長?
1920年,西方學者認為65歲應是平均壽命的極限,但很快就突破了。1990年,有的學者認為平均壽命不可能突破85歲,但是,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在2000年已經達到84,62歲,估計完全有可能沖破。一個人要想活百歲,必須沖破兩道關。第一道關,是在60~85歲的病死關。一般來說,如果重要臟器沒有重大疾病,注意保健,是可以輕松過關的。第二道關,是在85~99歲的老死關。要過此關,關鍵是遺傳基因的支持以及多年來的保健積累。所以,要長壽必須從現在做起。生命需要一生的精心呵護,健康需要不斷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