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或下肢骨折的患者在內、外固定后,往往由于缺乏科學的功能鍛煉知識,害怕影響骨折的牢固性及影響骨折愈合而不敢實施功能鍛煉,從而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肌腱攣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出現;或是因為魯莽的過度活動而影響骨折愈合。因此,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對預防骨折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功能鍛煉包括哪些階段和內容呢?
首先應制訂合理、有效的鍛煉計劃,嚴格按計劃循序漸進分期鍛煉,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懷有無所謂的態度而忽視功能鍛煉,從而錯過有效時機,造成骨折的相應并發癥。功能鍛煉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來進行:
1 第一階段鍛煉計劃(骨折早期,傷后1~2周)
此期患肢腫脹、疼痛明顯,骨折端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所以,此階段功能鍛煉主要是在骨折鄰近關節不活動的情況下,使肌肉收縮和舒張,以鍛煉患肢肌肉,防止廢用性萎縮。例如: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充分伸直、屈曲手指活動,肩部和上臂肌肉做收縮活動,而腕、肘關節不活動;股骨及小腿骨折后鍛煉方法是繃緊、收縮和放松股四頭肌(大腿肌肉)。同時,做踝關節背屈及足趾屈伸活動,每天各100次左右。要注意的是,骨折鄰近上、下關節不能活動。禁做患肢強力牽伸,以防引起局部再次出血和骨折的移位。此期功能鍛煉的目的主要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腫脹消失。
2 第二階段鍛煉計劃(骨折中期,傷后3~8周)
此時患肢腫脹已基本消退,疼痛明顯減輕,骨折端已經有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斷端趨于穩定。此期的鍛煉除繼續進行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外,還應該在健肢幫助下,逐漸活動骨折的上、下關節,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后6~8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加大運動幅度和力量,肌肉鍛煉也應加強,如下肢直腿抬高、膝關節屈伸,肩關節旋轉、上肢關節屈伸等活動,以避免關節僵硬。此時,可扶拐下地練習行走(患肢負重要小),但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漸長,強度由弱漸強。但不利于骨折穩定的劇烈活動仍須限制,例如前臂雙骨折的旋轉活動、橈骨遠端骨折的腕背伸和腕關節側偏活動、脛腓骨骨折的小腿內外旋活動以及踝部骨折的足跖屈活動等,都不利于骨折端的穩定,應加以控制。
3 第三階段鍛煉計劃(骨折后期,傷后9~13周)
此時外固定已解除,通過前兩個階段的鍛煉,關節活動范圍已逐漸接近正常。此期的功能鍛煉主要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功能迅速恢復至正常范圍,肢體肌力接近正常。所以,應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活動,加大活動量和活動范圍,直到患肢的功能恢復。
另外,在進行功能鍛煉的過程中,不要急于施行手法牽拉和對骨折部位粗暴按摩。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功能鍛煉不應引起患肢的劇痛。鍛煉可產生輕微疼痛,但一般是可以忍受的,停止鍛煉后,疼痛應很快消失。如果鍛煉后患肢疼痛劇烈甚至出現明顯腫脹,表示運動量過大或是出現異常,應該及時到醫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