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菜泥”年已90多歲的于光遠,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進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澤東有同樣的飲食嗜好——喜歡吃茸泥類菜肴。毛澤東喜歡吃蒜泥;于光遠喜歡吃菜泥,還專門撰寫文章談菜泥。
于光遠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老年人中不少人的牙都不怎么好,不少蔬菜老年人很難嚼碎、嚼爛,只能放在嘴里嚼一陣子之后,把它作為渣吐出來。結果纖維沒有下肚,沒有起到人們希望它起的作用。為此,于光遠為菜泥評功擺好:一是便于老年人攝取膳食纖維;二是減少原料浪費,有些菜營養成分很好,味道也不錯,可就是很老,如果制成菜泥,就可以成為可口的菜肴;三是菜泥中包括肉泥,除了植物纖維,有些肉也很老,老年人嚼不爛,如果做成丸子或肉餅,情況就不同了。
于光遠84歲開始用電腦寫作,86歲建立網站,90歲前出版了75部著作,這些成果與他的菜泥養生不無關系。所謂菜泥,是將原料制成泥狀制品,用于制作蒸、炒、炸、汆、扒等類菜肴,如芙蓉雞片、汆丸子等。菜泥還可以用于釀填、黏接和做餡心。
說糖
對于糖,于光遠說:“自己從小到老都喜歡吃甜食。有人警告老年人要少吃糖,吃糖對血管不好,容易中風,有的文章干脆把糖叫做甜的毒藥。我喜歡吃糖,就不怕這怕那,不愿犧牲眼前的享受。”
于光遠已走過90多年的人生之路,吃過紅糖、白糖、冰糖、軟糖、硬糖、夾心糖。對各種各樣的糖,都有專門的研究。他還注重從民間搜集關于糖的知識。早在延安時期,陜北小調中就有關于糖的句子:“要吃呀冰糖呀,嘴對嘴;要吃呀白糖呀,對碗涼水。”于光遠把這句話深深地記在心里,寫入他2001年出版的《吃喝玩——生活與經濟》一書中的《說糖》。
糖有白糖、紅糖之分。白糖又叫石蜜、糖霜、砂糖,味甘,性寒,主要成分是蔗糖,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緩肝氣的功效。紅糖又叫黑糖、赤砂糖,是一種未經提純的糖,營養價值比白糖高得多,具有補血、破淤、祛寒等功效,特別適于產婦、兒童、貧血者。
家常便飯,百吃不厭
在于光遠家的餐廳里,曾先后貼過他寫的兩個橫幅:“酒肉君子饞”和“家常便飯,百吃不厭”。
有一次,于光遠離家多日,一直在南方的賓館吃飯,實在吃得膩了,沒有胃口。這時,一位朋友要請他吃飯,他提出條件:你如果煮一鍋綠豆稀飯,剝幾個松花蛋,沒有別的菜肴,我就赴宴,否則不能去,肚子實在受不了。與朋友達成“協議”后,正欲起身,卻又接到一個非去不可的赴宴請帖。他只好打電話給那位朋友,請他把那鍋綠豆稀飯連同那碟松花蛋帶到賓館來。
吃朋友送來的家常便飯,于光遠覺得有滋有味有食欲。回到家,于光遠就把原來的那個橫幅“酒肉君子饞”取了下來,貼上新寫的橫幅“家常便飯,百吃不厭”。
家常便飯,是家庭日常制作和食用的飯菜。由于各個家庭生活習慣和飲食愛好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口味。著名美食家陸文夫也曾發出對家常便飯的贊美:“吃遍天下,還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