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中,運營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適應到什么程度,決定著它的前途。
運營商如何適應信息化的變化?
當前,信息化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中,運營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適應到什么程度,決定著它的前途。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一個顯著變化,是固話與移動的技術融合,這必將導致二者的業務融合。類似“移動價值鏈”的說法,將馬上過時。因為在技術融合后,哪里還有孤立的移動價值鏈呢?所以運營商要想適應技術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形勢,需要從技術融合導致業務融合的角度出發,設計商業模式。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二個顯著變化,是產業融合的機會驟然增多。三網融合,將使原本分家的電子、郵電、廣電產業出現融合態勢,其中最大的挑戰還不在技術的產業化,而在文化的產業化。運營商要適應信息產業發展,就要做好跨行、越界的準備。目前運營商還沒有做好進入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準備,信息資源和內容產業資源也是其突出薄弱環節,亟需加強。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三個顯著變化,是信息技術應用出現新的增長點。隨著“647號文件”的出臺,運營商、軟硬件廠商與地方政府合作開拓中小企業規模化信息化應用將成為熱潮,運營商的支撐平臺作用將日益’顯現。貫徹落實“8號文件”,要求大型企業加強集成應用,特別是要求央企業在近兩年內在三項主要指標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會產生對集成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大量需求。目前的移動、視頻商業模式的重心還在消費,很快就會出現商用高潮。
以前業務單一時期的電信業,主要是靠規模經濟,粗放發展。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興起,電信業的運營特點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中國電信就清醒地意識到,電信服務的行業階段依次是范圍經濟、規模經濟、體驗經濟。
就電信業來說,范圍經濟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地域廣大、用戶規模大,業務種類繁多、需求多變而復雜,運營的實時性要求高等方面。舉例來說,中國電信的九七系統中,企業關鍵數據存在于20多個源系統中,分屬不同管理部門。計費有9種形式,營業開通有8種方式,客服系統超過5種。它們彼此排列組合起來,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意味著,“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不能再單純依靠規模經濟這個一級火箭了,必須靠品種越多越經濟、系統越復雜越經濟的范圍經濟這個二級火箭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