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2008年最熱環保話題
低碳新話題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的人,可能會注意最新的一些環保話題無不跟“碳”有關: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剛剛公布“低碳”為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4月走馬上任擔任聯合國環保大使的鞏俐也在向大家疾呼“構建低碳生活”;上海正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幫助下籌劃成為中國第一個低碳環保城市,中國首家碳酒店也在上海悄然落成;剛進入北京的日本品牌優衣庫,以使用“減少4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購物袋”,成為全城焦點;北京普通市民于玲最近以1200元購買了能吸收6.72噸二氧化碳的碳匯,從而成為各大報紙的焦點;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在奧運期間推出了“乘坐飛機,按照你的相應里程購買碳排放”的環保號召。
低碳生活是什么?
是的!在這個環保口號格外多的2008年,“低碳生活”的說法無疑會讓你犯暈。
簡單說,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排量,讓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來。因為追根溯源:過量排放二氧化碳才是“全球氣候異常”的罪魁禍首。

2008年,正是在聯合國等相關組織的推動下,“低碳概念”成為全球熱門的環保議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開始直接跟“排碳量“掛鉤——你每天排多少碳?你了解少開一天空調可以節省8公斤碳嗎?你知道如果自駕車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種三棵樹才能彌補嗎?
沒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拯救地球。也許從2008年起,你身邊的環保達人不再告訴你有多少環保事業需要你去支持,而會直接簡明詢問你:今年,你節省了多少碳?
全球低碳達人宣言
2008年關于“低碳生活”的環保議題一出,頓時得到全球關注。
已經在澳洲召開的亞太經合會領袖高峰會(APEC)上,首次將“暖化減碳”排入議程;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把“減碳”作為今年的工作目標,并在記者招待會上高呼:“我們加州將開啟環保的全新時代,這將改變歷史軌跡。同時拯救地球又追求經濟發展。”世界首席經濟學家Nichole Stern也在給英國政府所作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氣溫異常將造成約3680億英鎊的損失,我們唯一,也是必須要做的就是減碳。這直接讓英國政府在《新能源白皮書》中向英國公民呼吁:未來,我們一定要構建低碳生活。而最生動的例子則是查爾斯王子的公開表態:我將少搭乘私人飛機,改坐火車,這樣可以每年減少我個人9%的碳排量。
2008年我們的低碳生活……
如果你仍舊對低碳生活的概念“似是而非”,以下內容則幫你呈現了一切關于“低碳”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們只希望你能意識到過量排放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巨大危害,順便時不時做一點對“控制碳排放”有意義的事情,并能在2008年的末尾,自豪地宣布:我也成為了一個減碳達人。
專訪第一位記錄自己碳排放的華人
被量化的碳生活
對二氧化碳“斤斤計較”
臺灣年輕人張楊乾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費10分鐘在博客上記錄自己每日的碳排量。在4月24日的一篇記錄中,他這樣記載:搭公交車11公里消耗0.88公斤二氧化碳;搭電梯35層消耗7.63公斤二氧化碳……熱水澡15分鐘消耗0.42公斤二氧化碳……今天總共消耗12.976公斤二氧化碳。
把每天的生活軌跡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直接掛鉤,張楊乾是華人第一人。因此在臺灣,他被稱為“減碳達人”,他的“低碳部落格”也在2007年被評為“臺灣公益應用最佳博客”,每天的點擊量達到上千次。“我很早就對碳排放有概念了。”大學學的是新聞,研究生在英國讀“全球變暖”的張楊乾說,“四五年前,我看過一組圖片,一個小島因為全球變暖被海水淹沒,當時感到非常震驚。于是,研究生毅然選擇跟環境有關系的專業。在英國求學的日子已frac34;了解到,環境惡化歸根結底都是排放二氧化碳過多。”
于是張楊乾回臺灣后就嘗試記錄自己每天的碳排量,為的是看一下到底哪種生活習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最多。從2007年4月開始,他的減碳日記開始了。最初的難度是“不好估量每天排碳的準確量,要花很多工夫去國外的網站查數據”。后來臺灣環境署推出的“減碳兌換表”讓張楊乾的記錄方便很多。“這份表格大到乘車工作,小到吃飯睡覺,幾乎容納了一個人生活中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數據。”張楊乾說,“其實很多人都可以通過表格來計算了。”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張楊乾從每天排碳16公斤左右,降至每天排碳8~9公斤,而據臺灣環境署的數據統計,臺灣一個人平均每天排碳16.7公斤。“我發現開空調是最不環保的。開一小時空調要排放0.6公斤二氧化碳,臺灣夏天很熱,大家開一天,就差不多8公斤排碳量了。”張楊乾說。
少坐一次電梯,可以減2~6公斤碳
“我并不是想當苦行僧,號召大家都向我學習。我只是想通過記錄碳足跡,給大家一個最直觀的減碳方式。”張楊乾說,“這一年多,我自己也在尋找什么樣的方式是最減碳的。可能這種生活方式民眾都沒有注意到,但是你稍加改變就可以為環保做貢獻。比如你少坐一次電梯,就可以減碳2~6公斤,比如筆記本電腦就比臺式電腦要排碳少。”張楊乾主張的是“在不完全犧牲生活的前提下,用聰明的方式減少碳的排放量”。
的確,在張楊乾“低碳部落格”的影響下,很多臺灣的年輕人開始對“碳排放”有了基本概念,甚至有些網友在網上開始跟他討論某天排碳數據的不準確性。“改變最大的是我周圍的朋友。現在大家聚餐都帶環保筷子,不帶會罰錢。”張楊乾笑著說,“我未婚妻在香港,Ocirc;來天天開空調,現在一來我這里,也知道要少開空調了。”2008年夏天,張楊乾馬上要結婚了,他現在正在努力說服父母和未婚妻辦一個“節碳的環保婚禮”。
“把家里的燈泡換成節能燈;多搭公共交通;電梯少坐,洗澡用太陽能熱水器。做到這些,你就能減少很多碳排放。”張楊乾通過一年的減碳日記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低碳生活不是讓大家過苦日子,只是提倡大家在做事時,多想想這樣可以少排些碳嗎?可以對地球更好一點嗎?”
減碳兌換表(節選自臺灣環境署)
電視機:1小時 0.966公斤
吹風機:1小時 0.552公斤
洗衣機:1小時 0.2898公斤
日光燈:1小時(60W)0.0414公斤
節能燈泡:1小時0.01173公斤
冷氣機:1小時0.0621公斤
電腦主機:1小時0.1725公斤
筆記本電腦:1小時0.0138公斤
從衣食住行去衡量你的環保意識。不但計算了你每日節省的二氧化碳,還能計算你節約了多少能源。
為碳埋單的三大生活提案
生活提案一:種樹=買碳
1200元買了6.72噸的碳
如果你無法從生活上嚴格控制碳的排放量,那么請學會“為碳埋單”。因為你為碳所花費的這些資金將通過環保組織投入各種減碳措施。換句話說,你消耗了1噸的碳,就去買1噸碳抵消花費,這也是一種“拯救地球,節能減碳”的方式。
買幾噸碳,植樹造林;多加50元為自己乘飛機排放的碳埋單;住環保酒店并支付居住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我們除了自己在生活中減碳外,還能為“低碳地球”做的幾種貢獻。
你用了100度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為此,你需要植一棵樹;如果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為此,需要植三棵樹……把“碳”直接轉換成樹的種植量是當下最新的環保方式。于是“碳匯”的概念就應運而生。
于玲,就是北京第一個購買碳匯的普通人。百望山Eacute;林公園員工于玲最近成為媒體焦點,因為她在今年4月份成為北京購買碳匯的第一人。碳匯是一種新的環保提法:主要指Eacute;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具體到于玲的購買行動中是:她花了1200元買了一片綠蔭,這片綠蔭能吸收6.72噸二氧化碳。換句話說,她不是認養了幾棵樹,而是購買了6.72噸碳。
于玲是在“北京八達嶺碳匯造林”的交易拍賣中購買的這些碳匯,當時出價從100元起,最后到于玲以1200元成交。“也就是說,我購買了1200元的碳匯,用于北京八達嶺碳匯造林項目,可以營造的碳匯林能夠吸收6.72噸二氧化碳。”于玲進一步解釋說,“當時很多人都參與,大概30多人共拍了13100元,可以營造8.7畝碳匯林,吸收二氧化碳13噸。”而于玲連同這些北京市民將會得到國家林業局頒發的一個碳匯購買憑證,并可以在中國碳匯網上看到資金使用、造林地點、收益群體、碳匯計量等信息。
在百望山Eacute;林公園工作的于玲大概在2007年首次聽說碳匯,當時概念很模糊,后來每次開環保會議都有人提及這個詞,才漸漸明白了。在成為北京購買碳匯第一人后,于玲被各大媒體追逐,當記者采訪她時,她卻一直強調:“我就是個普通人。大概因為工作關系能多了解一些碳匯。購買碳匯,只是為了能為環境做出些什么,沒其他想法。”的確,在平日的生活中,于玲也非常注意環保。“我休息時,都不開車,會選擇地鐵出行,平時還養花草。”在成為“北京購買碳匯第一人”后,于玲又多了項工作:朋友同事問關于碳匯的問題,她都會簡單地給大家解釋。“告訴(碳匯)對環境肯定是好的,有點半公益的性質吧。”
貼士
你可以登錄中國碳匯網:http://www.fcarbonsinks.gov.cn/index.aspx 去查看國家開展的最新碳匯項目,試著買幾噸碳,植樹造林。
生活提案二: 乘飛機買碳
為一路飛行的“碳”埋單
你的一個朋友8月份從上海搭飛機來北京看奧運會開幕式,按照全價,機票是1130元。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環保人士,就要多加50元為自己一路乘機排放的碳埋單。“飛機是一種高排碳交通工具,這50元人民幣用于一些減碳的環保活動,事實上是幫你抵消了排碳量。”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首席代表歐夢達表示,這就是他們正在中國推行的一個重要“減碳項目”:Go for gold計劃。
第一步:這一路排了多少碳
登錄“go for gold”網站查找你的里程所對應的碳排放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為此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頁面上一張世界地圖,一架卡通小飛機從世界各地飛往中國。在這個網站上,你可以查到從世界各大城市飛到北京一路上所產生的碳排量。比如新加坡—北京是8975公里,碳排放量是2.7噸,你需要額外支付51美元的購碳錢。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首席代表歐夢達說:“在歐美有很多公司都已frac34;主動為員工的旅行購買碳,尤其北歐國家最積極。”
第二步:買碳,去哪里交錢
你花費的買碳錢,并不直接進入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腰包”,而是登錄他們推薦的碳機構購買。
在世界上眾多“能購買碳”的交易機構中,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網站上一共推薦了五家“碳信用額度”交易機構。可以上網查看。
第三步:你交的錢干嗎用了?
你把錢交給買碳機構后,他們會用于開發清潔能源。
不要以為你交的“買碳錢”從此杳無音訊了。你為你的行程所支付的這筆金額,最終要去支持建設世界各地的清潔能源生產廠。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歐夢達看來,這是“拯救地球,節能減排”最好的方式。“因為開發新能源更具長遠意義。比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生物發電等等,只有這樣的能源才能使地球環境得到徹底的改善與保護。”
生活提案三:入住碳酒店
一紙賬單和我們的環保心
上海膠州路183號,URBN酒店,中國第一家碳酒店。與其他酒店不同的是,你結賬所獲得的一紙賬單已不再是簡單的房錢,而是包含了在酒店居住期間所排放的碳量,更包含了一份參與環保的道德優越感、責任心。
每月為碳埋單的酒店
“除了要購買碳信用額度,這個酒店看上去與其他的‘精品酒店’沒什么不同。”上海《外灘raquo;報》的記者李卉說,她曾被URBN酒店邀請參觀,是上海首批接觸“碳酒店”的人。“酒店一天的房費是1400元。有點貴,但細節體現了環保概念。比如地板和墻磚有很多都是回收的老地板、老墻磚。”但跟其他精品酒店最大的不同是,URBN酒店每月根據水電用量計算全部碳排放量,然后按這個量向專門的碳交易機構“環保橋”購買碳,所以他們又被稱為“環保酒店。”正如創辦者美國人Scott和澳大利亞人Jules所提倡的:“雖然不可避免地排放了二氧化碳,但我們讓房客為此支付了相應的費用。”
環保態度大于房價
雖然現在上海URBN遠不如其他精品酒店紅火,但URBN提倡的是一種環保態度:“可能同樣是每晚1400元起的房價,但URBN酒店在提供不錯的環境、服務外,將會吸引那些‘更有誠心為環保事業做付出’的旅客,一紙賬單已不再是簡單的房錢,更包含了一份參與環保、資助新能源的道德優越感、責任心。”
在URBN酒店網站中,有一段兩個老外創辦者頗有意義的獨白:“從地球的另一邊來到上海并在這里居住了十年,看著這座城市在眼前變化和成長,展現給我們一幅幅透視圖。告訴我們什么是現在的,什么是古老的和什么是嶄新的。當然,也讓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旅客們都錯失了什么。”也許他們指代的錯失就是一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碳排放和環境的關注。“在國外有很多URBN這樣的酒店,大家之所以愿意住,就是圖那份為環保做貢獻的責任感。”
2010年,碳將貴如金
管理得好,碳可以變成資本; 管理不好,它就成了成本
一個自稱S的集團,因偷竊二氧化碳的使用額度,并在線上拍賣被警方逮捕。FBI的探員表示:這個集團佯裝是二氧化碳使用額度的合法用戶,設立了一個假賬戶,從全球20個國家的10家銀行,偷竊了50億美元的碳額度,想進行高價轉賣。
這是美國未來趨勢學家詹姆斯·坎頓在《超限未來10大趨勢》中預測的一條在2020年發生在美國的新聞。沒錯,這些強盜偷竊的不是黃金,而是碳額度。在詹姆斯·坎頓構筑的未來世界中:人們因為過量排放二氧化碳,而被要求設立碳額度信用卡。就如同現在我們使用的信用卡一樣。比如每人一年規定用20噸的二氧化碳,如果你使用超額,就需要去碳交易事務所購買;如果你是環保主義者,每年能節省下大量的碳使用額度,就可以去市場換來大量現金。
這并不是異想天開的構想,而是有可能切實發生的場景。因為當下二氧化碳對環境的破壞嚴重到必須通過金錢來控制。現在在歐盟,碳權已frac34;可以在交易所買賣,就像股票市場一樣,有人買,有人賣,最近的碳價已frac34;飆升到19歐元一噸;在全世界,也成立了很多碳交易機構,比如美國的芝加哥氣象交易所去年有價值3800萬美元,共1000萬噸碳被企業或者個人交易。據悉,英國已frac34;表示,他們打算將碳交易落實到個人頭上,在未來發行碳信用卡,來控制公民對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
的確,在臺灣臺北大學已frac34;開設了“碳排放交易”課程,用教授這門課的教授李堅明的話說:“管理得好,碳可以變成你的資本;管理不好,它就成了一個成本。”據臺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事長林志Eacute;說,他的一個朋友已frac34;通過賣碳獲得了大量利潤。“他跑到濟南買了一個工廠。利用這個工廠做了很多環保減碳的事情。然后向正規的碳交易機構申請‘賣碳’,最后獲利了400萬元人民幣。”
“我敢打賭,這種有關碳的交易一定會更有效地控制環境,從而更好地管理氣溫的變化。”未來趨勢學家詹姆斯·坎頓說,“我也有充分理由相信,低碳未來會發展成類似現金和貨品一樣的交易。”
(摘自《青年周末》《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