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組織部等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從1995年江蘇省率先招聘大學畢業生擔任農村基層干部至今,大學生當“村官”的探索已進行了13年。在一批批農村青年離開農村進城打工的熱潮中,一批批大學畢業生離開城市走向農村,當上“村官”。
眼下,新的一批大學生村官即將啟程進村任職,大家應該有哪些心理準備?進村后如何迅速熟悉情況、進入角色?如何與村干部和村民相處,打成一片?如何處理和協調農村各種事務和矛盾?如何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施展才干、鍛煉成長?本刊專題策劃會給你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1998年,我從南京農業大學經貿學院金融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2004年,我被選派到全鎮最邊遠、最窮困的民和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我帶領鄉親們挖窮根、開富路,將一個經濟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07年,全村三業總產值從2003年年底的2 500萬元增加到1.2億元,增長了3.8倍;農民人均收入從4 860元增加到8 270元,凈增70%;村集體由負債20萬元變成年可用財力100萬元。
回首10年“村官”路,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城里少一個大學生沒什么,村里多一個大學生了不起
上大學期間寒暑假回到村里,老支書都找我促膝長談:“村里干部年齡都大了,需要有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輕人”;“城里少一個大學生沒什么,村里多一個大學生了不起”。老支書的話深深打動了我。帶著青春的激情,帶著報效家鄉的熱情,我毅然決定:回家鄉當一名“村官”!
回村后,我逐一走訪鄉賢,向村里的老前輩討教,到條件相近的富裕村取經,在此基礎上,大膽提出充分利用緊靠國道的優勢、積極推進物流業發展的建議,并由我具體負責實施。很快,這項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得到了組織和村民的認可,我被任命為村經濟聯合公司副經理、村黨支部副書記。
我深深地體會到,大學生新到村里任職,首要的是身要撲下去、心要貼上去、腦要鉆進去,摸實情、出實招、干實事,才能迅速進入角色,打開局面。
憑一時激情到農村不難,但干出一番事業不容易
對年輕大學生村官來說,農村基層工作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充滿了困難與挑戰。絕不能把到農村任職設計成人生歷程中的短期行為,絕不能憑著一時的沖動,稍不如意就打退堂鼓,而要做好扎根農村、長期吃苦的準備,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意志,增長才干。
2004年2月,鎮黨委一紙任命將我調到全鎮最窮的村——民和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這是怎樣的一個村啊,村辦工業幾乎空白;村委會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幾間破房子早已抵押給銀行;集體賬上不僅沒有1分錢,還欠村組干部工資8萬多元;人心渙散……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向老干部問計,向群眾討主意,在調研的基礎上,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村民大會上滿懷信心地宣布:要讓民和村一年小變,三年大變。在全村上下懷疑的目光中,我打出了富民強村的“組合拳”:發展高效農業,狠抓招商引資,推動全民創業。
為發展高效農業,我組織引導農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理依法流轉土地500多畝。從揚州大學邀請4位農林專家,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還通過典型引路,用身邊的致富例子,引導村民大力種植花木、蔬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富民強村,關鍵在工業。我村地處腹地,并沒有多少優勢。“硬件不夠軟件補,條件不夠感情湊”。2004年,得知一名客商要上電力金具項目,我先后上門20多次和客商洽談,替客商算賬,幫客商跑手續、調解矛盾,終于使這個項目落戶我村。如今,這家企業年銷售額已經達到5 000多萬元。在我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村里已發展企業7家,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農村發展,資金是個大問題。我發揮金融專業特長,積極和市信用社溝通協調,以創建信用村為載體,打通小額貸款的綠色通道,解決農民創業資金難問題,幾年中先后有40多個農戶獲得200多萬元貸款,有力支持了村民創業。
走村官路只是一時選擇,服務農民才是一生追求
有人問我,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在農村一干就是10年?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農民心中就會裝著你、擁護你。
村里兩條主干道都是泥土路,出行是個“老大難”。但是,村里實力有限,要修成水泥路,再過三五年也辦不到。我想到了請能人幫忙。村里有個老板在安徽的企業規模很大,能否請他出一把力呢?雖然我知道幾年前村里為一些事和他搞僵了,人家幾年不和村干部來往了,但我還是坐上了去安徽的客車。第一次到安徽時,果真吃了“閉門羹”。但我沒有氣餒,丟下產后不久的妻子和兒子,先后三上安徽登門拜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板終于化解了多年怨氣,慷慨解囊10萬元。他說:“一個外村大學生,能這樣為村里事拉下臉三番五次地上門求人,我沒有理由不為村里做貢獻?!本瓦@樣,一家家跑,一個個爭取,先后向本村能人募集資金70多萬元,再加上各方面的支持,共籌得150多萬元,使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都通上了水泥路。
近幾年,村里還補貼60多萬元讓全村農戶通上了自來水,每年拿出10多萬元補貼村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