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推出重大典型,一般都是發自己記者采寫的報道。本刊這期推出的《偉大出自平凡——海潮精神大家談》專題策劃,卻發表了平順縣委書記陳鵬飛追憶村官王海潮的文章。本刊認為陳文以一個縣委書記的視角,站在全縣工作的制高點上,從點看到面,由表看到里,由近看到遠;不僅說明了一個縣委書記對一個窮山村的十分關心和傾情幫扶,更重要的是由此對全縣工作提綱挈領的統攬和一種新機制(對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建立和運作落實,同時也展現了縣委書記陳鵬飛工作作風和領導方略。
我曾設想過,假如當時虹梯關鄉黨委書記申建國向縣委書記陳鵬飛介紹了這個地理位置險要和自然條件惡劣的西井山村后,陳書記沒去,結果會是什么樣?但陳書記義無反顧,爬山越嶺、披星戴月地去了。并且不止一次地去了,深入了,就了解了西井山村的實情,讀懂了王海潮,并被王海潮的精神深深震動、震撼,繼而才有了難以割舍的內心牽掛,才有了推心置腹的包扶,才有了更深更遠的全局把握和科學規劃,才有了全縣的學習借鑒,才有了紀蘭精神、平順精神的延伸和升華。

這就是一個縣委書記的愛民之心,公仆之責。
各級領導都有一個包扶的村。但據了解,領導們包扶的大多是條件相對比較不錯的村,特別是縣里的一把手,大多包扶的是離縣城較近的村!縣里的一把手,掌舵全縣,日理萬機,包扶離縣城近一點的村,無可非議。但是條件好一點的村的村官們開著好車風馳電掣在高速路上,住在毫宅品茶飲酒談天說地的時候,確實還有許多的王海潮們正在為父老鄉親的生存生計煎熬抗爭、艱苦奮斗著。天公造物時把他們拋在了窮山僻壤中,是歷史和命運對他們的冷眼吝嗇。但我們的黨和政府且不能把這些先天不足步履蹣跚的弱勢群體遺忘在深山旮旯兒里趕不上隊。他們應該和其他地方的人們一樣,共享盛世改革的盛宴大餐。所以我想,縣里的主要領導們,特別是一把手,如果能像陳鵬飛那樣,率先垂范,自選動作,真格包一個全縣條件最差勁生活最貧困的村,對人民福祉,對指導推動全局工作,是否更具戰略眼光和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