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懷文(新任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潮有四種不講究,不講究吃、不講究住、不講究吸、不講究穿,他說我不講究,咱班子都不能講究。但有兩個要講究,為西井山旅游開發事業講究,為群眾擁護講究。這兩個講究,使班子很受群眾擁護。海潮他老娘、媳婦都有病,但他3年的工資都沒有領,給修路的群眾發了工資。他說:“咱是共產黨員,咱就得往后推推,受點困難,享受要先讓給群眾。”
在不蘭巖修路時,村里要按戶按人頭分任務。考慮到他忙,妻子常年有病,家里沒有勞力,干部門決定不給他分。海潮卻說:“我也是西井山的一個村民,我要是不分,光給群眾分,心里不得勁!”分到任務后,他又自己花錢包給了別人干,他是在為我們立標桿啊!

石奎峰(村委會副主任):海潮1995年剛當上村委會主任時,村里的外債達3萬元。為了讓鄉親們盡快富起來,他操碎了心,連自己的命也不顧。修路的那段日子里,碰上啞炮,海潮讓別人閃開,自己卻沖上去排險。他通過多種關系,引進優質蠶種,動員村民蓋養蠶房,發展養蠶業,當年收繭3 000多千克,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120元。他還帶領村民壘岸造地,種植花椒樹。如今的西井山,花椒樹漫山遍野,年產1.5萬千克,僅此一項戶均收入3 000元。海潮心里始終裝著西井山,村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由于有這樣一個好“領頭人”,我們西井山人才一步步走上富路。
李改朝(村會計):我1998年當上村會計后,海潮就在會上明確要求:村里的每一筆支出,都必須經他本人、村委主任和我三人共同簽字后才能下賬。海潮還有一個習慣:外出辦事花的每一筆錢,他都要讓知道情況的人在票據上簽字,然后才拿來報銷。其實,我知道,海潮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時刻置于監督下,給自己一個清白。失去了這樣一個好黨支部書記,我特別痛心。
石勤香(村婦女主任):去年村里修路時,西井山全村勞力通宵達旦齊上陣。村民石海林家人手少,經營著一百多棵花椒樹,忙得顧不上侍弄,海潮就打發自己的孩子過去幫忙。然而,他自家的花椒樹卻顧不上經營,大片大片地死了。
石貴起(原村委會主任):從2005年開始,西井山村“兩委”干部一連3年沒有領過一分錢的補助,而是將這筆錢全部拿出來,用于支付村民們修路的投工報酬。是海潮提議做出這一決定的。海潮活著時常給村干部們講:“我們是黨員,是干部,自己受點困難,吃點虧沒什么,但絕不能虧老百姓一分錢。”
趙艷萍(在西井山搞旅游開發的太原老板):我考察西井山歸來后,海潮幾次三番地打來電話,說長安高速公路即將開工,西井山下留有出口處;說移動公司的鐵塔很快就要建上山,西井山將不再是手機信號的盲區;有一次,他跟我通話足足有40多分鐘……其實我知道,他這樣做就是想吸引投資;他所做的這一切,決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全是為了造福鄉親們。是海潮一心為百姓謀事的精神和認真做事的態度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下決心來開發西井山的。海潮是中國最小的“官”,但他的精神太偉大了。
王平藝(西井山村包村干部):我最佩服的就是海潮工作起來的那股子狠勁和一絲不茍的認真勁。去年西井山村鋪水泥路面時,工程隊拉來的沙子沒有經過沖洗就直接用,海潮就拉下臉,不顧對方的說情,硬是讓工程隊拉水洗沙。有一次,他發現工程隊用的水泥顏色不一致,放心不下,拿上各種水泥樣品,專門下山,送到縣交通局做鑒定。在修路的4個多月里,海潮天天堅持做到工程隊剛一上工,他就來到工地;工程隊下工,他才回家,每天往返三四十里山路。有人問海潮:“你是機器人?難道就不累?”他嘿嘿一笑:“不到工地我不放心啊……”
谷懷文:海潮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全體村干部。前一段時間,縣里專門撥出2萬元錢給村干部補發3年來的補助,但沒有一個人領這筆錢,一致同意把這筆錢全部用到村里的公益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