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崗(平順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我對王海潮同志的印象,首先是說得少,干得多,他不善言談,安排工作他是先干,干完了再說;他正氣多、俗氣少,很正派、很實在,我幫助聯系的旅游公司,他從沒說過感謝之類的話,不和你客套,而是實實在在干工作;他奉獻多、索取少,無論哪項工程他都是先墊錢,先干得差不多了才向上邊爭取資金;他琢磨得多,失誤少,做事考慮很多很細心,安排的工作從沒有出現過差錯;他寬容多,怨氣少,不喝酒、不下棋、不打牌,沒什么愛好,就是愛學習。我給他講形勢,講經濟,講科學發展觀,他就瞪著眼睛一直聽,聽得很仔細,對科學發展觀把握得很準。

王喜萍(平順縣虹梯關鄉黨委書記):王海潮同志對待工作從來一絲不茍。鄉里組織各行政村開會,19個行政村數他路途最遠,而且還沒有客車,他步行走小路、爬山路,風雨無阻,沒有缺席過一次。在修路準備開工時,我帶著工程隊上山,發現海潮把什么都已安排好了,包括工程隊吃、住和用水等,非常周到細致。他就是這么認真、真誠,沒有過多客氣、感謝的話,有的是一顆真誠的心。他帶領村“兩委”干部制定了西井山的長遠發展目標,即“圍繞旅游抓調產,依靠旅游促發展”。今春,他為了搞好旅游開發,沒日沒夜地在荒山上植樹,近20天時間,就帶領大家完成荒山綠化300畝。在他出事的前兩天,我去找他,還是從山上把他叫下來的。他心里一直在琢磨山上栽樹的事。海潮走了,我們失去了一個好支書,我特別痛心,去一次西井山掉一次淚。他為西井山的發展付出了畢生精力。
郭忠勝(平順縣交通局局長):西井山地處平順邊緣的太行山上,修路難度特別大,但全村12個自然莊都通了路,非常不容易。修路期間,王海潮起早貪黑,一天休息不到6個小時。沒錢,他帶頭拿出自己不多的積蓄;雇不起專業的修路隊,他動員全村群眾義務投工。西井山修路難,養路更難,他采取了以家為單位分段養護的辦法,養護質量是全縣最好的。全村240多人,不僅修通了30多千米出山路,而且為發展旅游,帶領村民自力更生,修了通往景點的路7千米,我很震撼,也很感動。通往西井山的“天路”不僅修成了,而且養護得好,提高了等級,不簡單呀!
段志崗(平順縣文物旅游中心主任):我以前對西井山的印象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扶貧捐助的對象,這幾年的西井山成了一種精神的代表。去年春天我第一次上山見到海潮,他給我的印象淳樸善良、為人厚道,做事全力以赴、雷厲風行。雖然這里條件很差,但修路、通電、安電話,海潮全部解決了、辦到了。
王海潮是偏遠地區的山村黨支書,但他眼界很開闊,有遠見。在還沒和旅游公司合作之前,他就自己想辦法先將山上的溶洞保護起來。旅游公司老板幾次來考察,都是他掏錢買上吃的、礦泉水,雇上三輪車接老板上山。他就是這樣一心一意創造環境,提供條件,千方百計留住老板,為村里的未來造福。
趙彥偉(原虹梯關鄉常務副鄉長):我曾在虹梯關鄉工作過9年,與王海潮同志共事相處9年,他的工作業績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他那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他那一心為公、扎實苦干的精神,讓我耳濡目染、深受感動。
1999年,很多人認為西井山不適宜人類居住,需要整體搬遷,而他對西井山開發旅游定位有前瞻性認識,他認為西井山潛力在山,出路在旅游。為此,他圍繞旅游大搞通路、通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工程,圍繞旅游發展封山禁牧、植樹綠化村莊。他多次帶著水和干糧轉遍西井山的山山溝溝,用相機把美景拍成照片,起名字、編成故事。每次出門,都帶著80多張照片,見人就讓看,進行宣傳。他心中裝著老百姓,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農網改造時,他親自帶領村民義務把120多根電桿栽倒山脊上,架高壓7千米、低壓10千米。有一個自然莊僅有一戶也給他接通,實現了戶戶通電;找電信部門,電信部門只管材料,他帶領村民義務栽了156根通信桿,架設了12千米電纜、10千米入戶線路,實現了通電燈、通電話“雙通”工程;他開鑿水井,修建學校,改造衛生所,修建黨員活動室,所有關乎民生的事情,他都掛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