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聊城市冠縣蘭沃鄉大蘭沃村的田野里,可以看到一道少見的“靚景”:每隔約千米就有一個美觀別致的“小屋”,全村共有75個。“小屋”四周外墻統一用乳黃色漆涂刷,溜地是一周約30厘米高的紫色漆裙,“小屋”內是通向地下水的機井,一條條地下電纜從高壓輸電線通向“屋內”。這是該村為實現電力灌溉,讓農民實現澆地刷卡所建造的灌溉設施。
大蘭沃村共有1 520人,1 840畝耕地。多年來,該村村民澆地全靠柴油機。每到地里需要水時,家家拉著柴油機,提著買好的柴油,一家人忙活,有時澆一遍地需要幾天時間。澆地投資大,費用高,費時費力。村黨支部書記、市人大代表魯以申經多年積極爭取,得到上級電力部門的支持,撥付專款用于全村的電力灌溉項目改造。
“該項目既減輕了農戶勞動強度,又節省了地下水及澆地費用”,該鄉黨委書記曲澤根介紹說。今后農戶澆地可實現刷卡澆地,即需要澆多少地,用多少錢,把錢存到卡上,澆地時只要一插卡,合上閘,水就汩汩的流到田野里,既簡潔又便利,農戶再也不用全家出動,車拉人扛地忙乎了。據測算,澆地刷卡比以前可減輕一半的勞動強度,每畝節省費用可達40%。
襄汾縣河北村實行公墓制
□崔如意
2008年3月22日,記者在山西省襄汾縣襄陵鎮河北村村委會副主任段轉社的陪同下,來到了位于該村正南方向約1.5千米處的公墓。他對記者說:“我們村從1982年就開始實行公墓制,到現在公墓里已經安葬了800余人,節省了大量耕地。不僅如此,村民們還自覺地在墓地里栽上了白楊樹,真正做到了合理利用土地。”
河北村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子,1 600余口人只有600來畝耕地,人地矛盾十分尖銳,對于河北村村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20個世紀80年代初,山西省頒布了《農村耕地保護條例》,借著這一契機,時任河北村村委主任段光耀開始在村里推行公墓制。經過村里研究決定,將公墓墓址選在了村子正南方向的一座廢棄磚場,墓地實行循環使用,每個墳墓在4代以后,將被推平。剛開始,由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多村民都想不通,抵觸情緒很強烈。為此,當時村里的班子成員想了很多辦法:召開村民大會做思想工作,通過喇叭進行宣傳,黨員帶頭做示范等等。30多年來,河北村的村委班子雖然幾經變換,但這一做法一直堅持了下來,公墓制也逐漸深入人心。如今,村民誰家有老人去世,都會自覺地安葬在公墓里。不僅如此,村民們還陸續地在墓地里栽上了楊樹,使土地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
由于二三產業的發展,河北村大部分村民都開始到工廠上班、外出做生意,耕地對他們來說不是太重要了,可是保護耕地、節約土地的意識已經深深植入了他們的腦海。自從實行公墓制以來,河北村的耕地幾乎沒有減少。
鄧州市土地流轉助養老
□盛志國許光選
河南省鄧州市是傳統農業大市,有農機大戶1 700多戶,外出務工人員十幾萬人,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機大戶沒有活干、留守老人干不成活的現狀,從整合農機資源、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入手,鼓勵農機大戶托管土地,通過政府宣傳引導,讓農機大戶與那些留守老人簽訂土地托管合同,直接托管或委托托管他們的土地,提供代種、代管、代收等有償服務。直接托管就是農機大戶直接租種托管方的土地,農機大戶向托管方交納一定的土地租賃費,各項種地補貼歸農機大戶所有;委托托管就是托管方負責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料,農機大戶負責耕種收,每畝收取托管勞務費80元~100元,保證達到當地當年平均糧食產量水平,達不到的根據情況免收或減收托管勞務費,各項種地補貼歸農機大戶所有。
據該市農機部門統計,至目前全市農機大戶通過不同形式為留守老人托管的土地達90多萬畝,使留守老人減輕了勞動強度,免除了人工收割種植的勞累,沒有了后顧之憂,既省心,還有收益,生活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