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在河南平頂山市下基層過程中了解到一件新鮮事,該市湛河區彭莊村利用村中一片空閑地搭起戲臺,邀請地方劇團為群眾演出,使村民們坐在家門口就過足了戲癮。
村支書彭宏杰告訴筆者,這片空閑地原是一戶村民的宅基地,這戶人家已遷往市里居住多年,村里遂把這片空閑地改建成文化場所。
據了解,全家遷入城市而使土地閑置的現象在曹鎮鄉不乏少數。他們進城后,無暇顧及留在農村的宅基地。為了有效利用這些空閑地,曹鎮鄉采用租賃、借用等方式在這些空宅建起“農村書屋”、“文化大院”等群眾文化場所,既活躍了農民文化生活,又避免了土地浪費。針對農村村中空地的閑置現象,鄉有關部門嚴把土地審批關,先將各村中的空閑地列為宅基用地,對于不宜劃宅基的空閑地,就規劃為群眾文化廣場或村民健身場,將它們充分利用起來。
該鄉西南部小學實行布局調整后,李三莊小學被合并到鄉中心小學。為了避免土地閑置,村里在原小學校址上建成了黨員電教中心和農民教育活動中心,使廢棄的校址成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傳播農業科技及黨員群眾搞文化娛樂活動的好場所。
筆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曹鎮鄉35個行政村已在60多畝村中閑地、閑宅處建起了文化廣場、文化大院及電教中心,深受干群歡迎。
想事·議事·辦事·記事
□吳光輝許宏波嚴 顥
在蘇北一個普通村子里,人們對于新農村建設,對于村計民生,是怎樣想事、議事、辦事的?
“建宿淮高速公路時,我們村留下了一處155畝的廢塘,提議改建成一個苗木花卉基地,一方面改善村容、增加收入,同時也為村上的留守婦女提供一個就業機會。”這一條建議,記錄的時間是2007年4月10日。這一天,是淮安市淮陰區袁集鄉桂塘村的黨群議事日。
這條建議的記錄者,是村委主任葉柯生。老葉說,像這樣建議可多了,他記下了4大本。提這些建議的,是村里的黨群議事會成員,有黨員也有群眾,一共七十來人。
大伙的建議提出來了,可到底能不能解決呢?老葉不回答,只笑呵呵地說:“你往下看啊。”
于是,記者順著往下就看到了這樣一行字:“廢塘改建苗木花卉基地問題的處理方案是:與市東方園林建筑有限公司簽訂合約,明年3月份動工建設。”
老葉說:“議事會可不是瞎議。每次開會前,我們都要從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里選出一個主題。”老葉拿出他記的4個記錄本,一 一擺在了桌子上。
最早的一本是2004年記錄的。在其中一頁,“連心橋”3個字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從筆跡看得出,這是記錄者后來加注上的標題。當天議事的內容是:連接原諸莊村和桂塘村的惠莊大橋建成都4年多了,可橋兩頭始終沒有墊土,落差有30厘米。處理結果是:村組干部自己帶工具,用8天時間,把橋頭墊平了。
2007年倒春寒,塑料大棚辣椒長勢低矮,令人擔憂。農戶投了大本錢,他們想從中得到收益,但是技術不過關,建議村“兩委”邀請鄉農技站技術員“入戶入棚進行指導,對癥下藥。”這是黨員邱國珍在一次議事會上提的建議。讓邱國珍沒想到的是,第2天鄉里的農技員就趕到村里,讓每個農戶都加蓋一層膜,提高棚內溫度2℃。也就從那會兒起,村里為農戶開設了一個實用技術培訓班,延續至今。
興莊組農民張井華也是議事會成員。在今年的一次議事會上,他和惠莊組邵大偉的一個“聯名建議”被通過了。建議是這樣的:“2003年淮沭河泄洪,已給我們一些深刻教訓。我們的水利工程設施大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已經陳舊老化,只能灌,不能排,如在汛期洼地大面積積水,欠收減產,只能干瞪眼。建議把電站修建一下。”
“我十分贊成張井華的看法,我們惠莊地勢偏高,有時灌水困難,有的農戶自己買小水泵打水,干部收水電費時常常會發生爭執。”邵大偉認為,電站再不修影響干群關系。
“已向鄉水利部門打了報告。鄉里回復,將在今冬水利設施建設中予以解決。”對于這樣的處理結果,張井華非常高興。他說:“我們都很在意這樣的基層民主討論。”
“大伙都認這個‘會’,大事小事都拎進來討論。”老葉一邊小心翼翼地收起他的議事記錄本,一邊說,“我們圖的不是熱鬧,為的是給老百姓辦些實實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