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仲夏時節,全國保護性耕作示范縣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一片新綠。路兩邊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玉米長勢喜人,已冒出了七八片嫩葉,地里秸稈還田的碎片依稀可見。田野里不見了農民勞碌的身影,只有一臺臺噴藥機伸開雙臂,在巡回噴灑著除草劑。
懶漢種出了高產田
啥叫保護性耕作?穆家營子鎮大西牛村農民劉長龍的解釋很直白:“保護性耕作就是懶漢種田,過去都要秋翻地,現在不翻了,把玉米稈立在地里過冬,春天再把秸稈還田,深松一遍后播種,打上除草劑就等著秋收了!”
大西牛村趙明和趙茹軒叔侄倆地挨地,垅挨垅。可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時,叔侄倆卻產生了分歧。叔叔趙明不理解:“種地不翻地、不撿茬子,莊稼肯定長不好,懶人種田還能超過勤快人?”趙明依舊按老一套辦法種田。趙茹軒則按保護性耕作的要求,不翻地、不耙地,用秸稈還田機、深松機和免耕播種機,一天就種完了6畝玉米。
可秋收時一算產量,趙明心服口服。自家玉米畝產600千克,而侄子畝產卻達到了675千克! “種了一輩子地,卻越來越不會種地了。過去說精耕細作多打糧,而如今‘懶漢田’照樣產量高,看來我這老把式得學學新技術了!”
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除了增產外,保護性耕作還有明顯的節支和環保效益。趙茹軒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與傳統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每畝節支70元,再加上每畝增產的75千克玉米,每畝共節支增收150元。
保護性耕作讓土地變成了保水聚肥的“海綿田”。“過去的地越種越饞、越種越硬,不多上化肥就不多打糧食!”趙茹軒說:“現在的‘懶漢田’就像個帶蓋子的水庫,比過去能多抗旱68天,地也越種越肥,越種越軟!”
“立地秸稈如鉚釘,既固土來又防風”。自從實行保護性耕作后,大西牛村的風沙明顯少了。過去,農民在地里干活,一天下來滿頭都是土,現在穿著白襯衣幾天都不見臟。松山區農機局的一份測試數據表明: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田與傳統耕作農田相比,風蝕量減少58%以上。
農機合作社唱主角
松山區堿洼子村黨支部書記李樹和的另一個身份是金秋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談起保護性耕作的推廣,他心中有一盤棋:“今年村里拿出1500畝地,全部實行玉米保護性耕作,由農機合作社統一種子、統一化肥、統一耕種、統一收割!”
一批農機合作組織開始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主力軍。走進金秋農機合作社,整齊劃一的機庫內,大小拖拉機、玉米收割機、深松機、免耕播種機等一應俱全。這些農機具是由村里的30戶農機大戶入股的,合作社統一安排作業,年終按作業量分紅。
合作社社員紀連豐自籌13萬元,加上政府的4萬元農機補貼,買了一整套保護性耕作的機具。2008年僅春播一項就賺了2萬多元。“照這樣下去,不出3年我就能收回全部的本錢!”現在紀連豐也成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員,到各村宣傳“懶漢種田”的好處。
如今,堿洼子村農民只要向合作社交上100多元的機耕費,從種到收都不用操心了。農民的種田成本低了,農機合作社賺了,同時還有更多的農民走向了二、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