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走進山東省臨邑縣翟家鄉賈家村養豬大戶趙世星的養豬大棚,只見有的豬不斷地拱“食”,有的躺在“床”上舒服地打著呼嚕,聞不到一絲傳統養豬場的臊臭味兒。趙世星告訴筆者,生物環保養豬法最大的好處是污染物零排放,生產成本低,比較效益高。目前,他投資建設高標準生態豬舍20余個,豬存欄5 000多頭。
棚溫適度,豬長得挺快;豬不斷地拱菌,懶豬變勤豬,提升了豬肉品質;這種菌還及時轉化豬的糞便,凈化了豬的生長環境。“俺自去年以來,采用自然養豬法出欄豬800余頭,賺了10余萬元。”趙世星說的自然養豬法又叫生態環保養豬技術,就是在豬棚內砌制80厘米深的水泥池,將菌種按一定比例摻拌木屑、谷殼、稻糠等,調好濕度發酵后作為豬舍的墊料,把豬崽放入就可以養殖了。
說起自然生態養豬法的好處,趙世星總結出7大優點:一是省工,豬舍不用每天清理糞便,省工30%~50%;二是省水,豬舍不用水清洗,節水90%;三是省料,微生物將墊料及糞便轉化為豬可食的菌體蛋白,既可為豬飼料,又改善了豬的腸胃消化系統,提高了飼料的轉化率,豬的生長速度加快,可提前10天出欄,省料10%;四是抗病省藥,豬舍環境好,發酵床減少了病原傳播,豬活動量大,體質好,很少發病,可減少用藥和消毒費用;五是省煤省電,發酵床產生熱量,豬舍冬季無須耗煤耗電加溫;六是省地,養豬場無需再建沼氣池、污水池、糞場等糞便污水消納設施,使用發酵床可以增加養殖密度,50平方米的發酵床能容納40頭肥豬,比傳統養殖法節約豬舍用地2/3;七是提高了豬肉品質,自然養豬法減少了藥物的使用,基本上解決了豬肉的藥物殘留問題,經國家有關部門檢測,達到無公害豬肉標準。
“我們就是堅持循環農業的理念,把農村的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推進農業生物質能產業和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翟家鄉分管農業的負責人說。鋸末、稻殼、花生殼、玉米秸稈等廢棄物都可作為墊料原料加以使用。養豬場內外無臭味,氨氣含量顯著降低,豬的糞尿在養殖過程中提前消化,實現了糞污的零排放。不需要專門清理豬棚里的糞便,沒有沖圈污水,也不會對環境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說起自然生態養豬法的經濟效益,趙世星算了一筆賬:每頭生豬節約用料、用水、用電、用煤約50元,節約獸藥、疫苗費用大約10元,節約勞動力成本大約20元,增加銷售收入大約40元,增收節支可達120元。去年至今,他養殖的豬出欄800余頭,比傳統養殖法縮短了10天時間,少用飼料2萬多千克,光料錢省下5萬多元。
移動大棚提升設施農業
□馮連滿
眾所周知,傳統大棚造價高,長期連作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而且病蟲害增多……河北省灤南縣胡各莊鎮今年引進建造的移動大棚,有效解決了這些令菜農頭疼并影響設施蔬菜發展的障礙性問題。
該鎮東胡村農民麻金平說,他投資近5萬元建造的7個移動大棚,現正是售菜高峰,預計純收入達6萬元,單茬就收回建棚投資,還能凈賺1萬元。像麻金平一樣經營移動大棚的菜農都欣喜地說,有了移動大棚,我們再也不用為重茬種植發愁了,種菜收入也有了保障。
普通大棚投資大,耕作不方便,連作能力差,加之不能進行機械化深耕深翻土地,導致土壤鹽漬化、酸化,使得土壤板結,根線蟲及土傳病蟲害頻發,蔬菜產量和質量明顯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針對這些弊端,該鎮黨委、政府以服務農民增收為目的,從山西一家農技研發公司引進了這項新的種植模式和技術。
這種移動大棚用鋼管做支架,棚膜由支架架起的鋼絲撐起,與傳統大棚相比造價低廉,面積2畝的菜棚僅投資7 000元左右就可建成。因為安裝、拆卸方便,菜農可在倒茬時根據地力狀況移動大棚位置,避免連作障礙。如果土地條件有限,還可將代替骨架的鋼絲在倒茬時摘掉,實施機械化深翻土地,既能有效緩解土壤板結現象,也可殺死藏匿在土表下的害蟲,同樣達到防治蔬菜連作障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