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山東省招遠市在全市農村推行“村民說事”制,要求鎮村干部每月走訪一次農戶、召開一次座談會,多層面、多角度掌握民情民意,及時研究處理苗頭性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并將每月5日、15日、25日定為村民集中說事日,由鄉鎮干部和村“兩委”成員在村民說事室接待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由鎮、村干部協調有關部門盡快給予解決。筆者認為,此舉值得推廣。
近年來,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各種新矛盾、新問題也隨之增多。有的干部害怕群眾參政議政,擔心的是自己的行為受監督;有的干部擔心群眾會給干部出難題,名利受損;有的干部包辦民意辦“實事”,造成群眾不僅不買賬,甚至怨聲載道。如果對群眾的訴求不理不問,或敷衍、應付、回避,群眾遇到難事、煩事因為找不到說事的干部和說事的地方,這些訴求就會越積越多而鬧矛盾、積怨仇、動干戈,小事變成大事。解決的辦法是:正視群眾訴求,創設平臺讓群眾“說事”。
通過這個平臺,既讓群眾享有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又為村民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供了保證,其權利受到了尊重,利益得到了維護,推動了村民自治從法律層面向操作層面的轉化。村民可以了解村里各項事業的決策、落實情況,形成干群互動,可以消除群眾的疑惑,避免群眾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猜疑;還能從源頭遏制和防止干部的腐敗,讓經濟活動告別“暗箱操作”,使群眾的問題和困難得到較好地解決。村干部通過它可以更好地集中群眾智慧,使決策有了“民情通道”,還可以將村里的一些鄰里之間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勸解過程中,干部有意無意地對農民進行文明禮儀知識教育,激發農民守禮儀講文明的熱情,有利于緩和鄰里關系。政府對基層、對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脈就會越準確,作決策、作決定,就能貼近地方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就能保證各項工作不跑調、不變形、不擱淺,不至于滑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泥潭中,才能真正做到為民謀利,為民造福。
這樣,“說事”活動通過強化民主監督、服務群眾,強化農村干部親民、為民的責任感,就會使工作抓住重點,大批多年來拖而不議、議而不決或說而不做的事情,以及一大批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有助于政府推進依法行政,樹立良好形象,化解矛盾,融洽干群關系,消除不安定因素,有利于消除群眾不知情而造成的不信任,取得群眾的信賴,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黨的各項政策落實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促進農村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