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干什么吆喝什么”,“干一行專一行”,賣糖葫蘆的不去炸臭豆腐,烤羊肉串的不兼職餛飩鋪,這些都是市井營生,而藝術家、科學家們也各有擅長的領域,謂之“術業有專攻”,就是這個意思。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體育名人們紛紛轉戰娛樂圈了,這已被大家欣然接受,畢竟冉冉升起了若干“影壇巨星”、“未來之星”,而藝術大家們也開始“不務正業”,搞繪畫創作的投身寫作,如陳丹青;玩電影的改詩歌創作了,如阿巴斯;還有大衛·霍克尼、陳逸飛……“不務正業”,風行藝術界,大家所為。
“特立獨行”陳丹青
主業:繪畫 副業:寫作
陳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并自習繪畫。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80年代初,陳丹青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直至今日,油畫圈仍存在著“陳丹青情結”。“西藏組畫”被公認為文革后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轟動,持續獲得廣泛的關注、評論、研究與影響。《西藏組畫》對當時長期盛行并嚴重教條化的主題性創作模式發生沖擊,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點。而他對寫實能力的熟練把握,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畫傳統手法的觀眾佩服不已。1982年,陳丹青以自由畫家身份移居紐約,2000年回國后作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之一,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的工作。陳丹青為藝術界之外的國人所知道,源自2004年末辭去清華美院教授一職事件。2000年以來,其個人精力主要轉向著書寫作。2008年,他的首要稱呼是:著名文化學者,對他來說,他現在似乎更喜歡寫作,像一個散仙。

今年2月,有記者采訪他時,對于寫作話題,他這樣說道:不是我寫的好,是大部分人寫得不好。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我不是職業寫作,完全沒有負擔;我畫畫還是有點負擔。有作家說好的寫作狀態應該是“吸”,如呼吸般自然。原因之二是我開始寫作時間相當晚,《紐約瑣記》從43歲開始寫,寫音樂筆記也有40歲了,直接跳過了幼稚的時期……我也有資源枯竭感,我剛去國外時,生存環境完全不一樣,就好像電源沒了……在國外時給臺灣那邊寫文章,他們也說我的文章與大陸的人寫得不一樣……我讀書少,沒有學問,沒有受過好教育。我只讀自己愛讀的,記住喜歡的。
近期個展:
1998 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哥根漢姆博物館,美國紐約
2001 二十世紀新古典主義回顧展,伍斯登現代美術館,比利時
2002 中國與德國當代藝術對話展,杜依斯堡現代美術館,德國杜依斯堡
最初的形象Ⅱ·當代紙上作品展, 藝博畫廊,中國上海
2003 藝術與戰爭,格拉茲美術館,奧地利格拉茲
2004 感覺記憶,藝博畫廊,中國上海
個人著作:
2000年出版文集《紐約瑣記》
2002年出版《陳丹青音樂筆記》
2003年出版雜文集《多余的素材》
2004年出版雜文集《退步集》
2007年出版雜文集《退步集續編》
“視覺藝術工作者”陳逸飛
主業:繪畫 副業:電影、服裝、出版
他是藝術家,他是商人,更是社會活動家。我們很難在中國藝術界再找到一個可以和陳逸飛等量齊觀的個案,他在公眾中的知名度之高,影響力之大,算得上是中國當下最顯赫的藝術家之一。他的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在媒體的聚光燈下被放大成為公共事件。
陳逸飛1965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入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曾任油畫組負責人。60-70年代創作了《黃河頌》、《占領總統府》、《踱步》等知名的優秀油畫作品。1980年赴美國留學,1984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后在紐約從事油畫創作并在華盛頓、紐約、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多次參加香港和國內的油畫精品拍賣會,其中作品《山地風》創華人油畫作品最高拍賣價。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和國內外收藏家廣泛收藏。水鄉風景、音樂人物、古典仕女,還有西藏,都是他畫筆下的主要題材。早在1985年,美國《紐約時報》就稱陳逸飛的“畫風融合了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叫人想起歐洲大師的名作。”1984年,美國《藝術新聞》雜志將陳逸飛定名為“一個浪漫的寫實主義者,作品流露強烈的懷舊氣息,彌漫其中的沉靜與靜寂氛圍尤其動人。”

如同他浪漫而唯美的名字,陳逸飛的繪畫作品以及他的仕女系列和水鄉系列因為極大地符合了中國公眾以及外國人的中國想像而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固定圖式,不僅他本人的作品一直在國內外拍賣市場上獨領風騷,“陳式繪畫”也成為行畫家追隨模仿的重要目標之一。
說陳逸飛是畫家,他可能并不會完全接受,但如果說他是視覺藝術家,也許他會更認同——陳逸飛曾經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名‘視覺藝術工作者’,作畫和涉足其他領域對我來說是‘皮’與‘毛’的關系。畫家并不是在創造美,而是發現美,是把美的東西傳達給觀眾,好的畫家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他的眼睛不能只局限于一塊小小的畫布,這也就是我在繪畫之外,還要去拍電影、設計服裝的緣故。選擇什么樣的形式表達美,在我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告訴人們什么。”
陳逸飛的第一身份當然還是畫家。做導演對他來說,怎么看都像是一種“玩票”。但是把“藝術家都是游戲者,游戲的意義在于過程而不是結果”作為一種理念來堅持的他,卻一頭扎進自己要用電影完成“大視覺”的理想里無法自拔。從那部“零臺詞”、被稱作“畫家電影”的《海上舊夢》,到兩度開機、執意要講出一個高潮迭起的好故事的《理發師》,陳逸飛努力用“游戲”的方式構建自己的電影夢。
電影夢從與個人氣質最貼近的影片開始——1993年完成的藝術影片《海上舊夢》油畫色彩濃郁,沒有故事也沒有對白,畫家夢游似的追尋一個女子,在觀眾眼前呈現出一幅幅游動的油畫畫面。影片中最富現代趣味那段慢動作鏡頭——穿旗袍的美女拉著黃包車——奇譎,魔幻,營造氛圍的天才令人著迷,幾乎成為逾越整部影片之上的真正魅力……
享年59歲,陳逸飛身后留下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團,拋開學術性的爭論,陳逸飛堪稱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開創了一個跨越服裝、出版、廣告、家居設計、城市環境設計等多領域的“大視覺”產業集團,他跨行業的舉動獲得大眾媒體的普遍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陳逸飛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觸及到多個生活領域并試圖通過出版、時裝等方式引領大眾的消費風尚,相較國內其他畫家擁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并成為一個具有實踐力量的藝術家。
“發自內心創作”的阿巴斯
主業:電影副業:攝影、詩歌

談到電影,極少有人會想起伊朗。
長久以來,這片綺麗的土地一直由歐美大國把持,即使將焦點對準亞洲,為世人所矚目的也是中國、日本、印度等與西方接觸較密的國家。相形之下,封閉而又動蕩的小國伊朗完全可以被電影文化界忽略。這一悲哀的境況終于由一位不同凡響的電影導演改變,他就是現今影迷們不時掛在嘴邊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蘭,自小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強烈興趣。畢業于市立美術學院。他發現自己并不適合走美術道路,為了生活,便暫且為交警局設計交通海報,同時給兒童讀物畫插圖,后來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對各種工作的嘗試為他日后從影積淀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少量的幾個人物、線性敘事、作為背景的日常事物,阿巴斯的電影畫面甚至可以用“簡單”一詞形容,但阿巴斯的簡單之中孕育著深刻的內涵以及眾多的闡釋路徑。在他看來,簡單蘊涵著豐富。“我的作品都是發自內心的創作。我也從未受過什么特別的影響,一切故事都來自我的生活。”“看似不可能的里面有時又有著一定的可能性。”阿巴斯說。
作為仍然健在的世界級導演,阿巴斯的電影成就世人共睹。阿巴斯真正登上世界影壇、確定其國際大導演的地位,還是在進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后。1987年,樸素的兒童題材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讓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認,之后的《特寫》、《生活在繼續》、《穿越橄欖樹林》以及1997年思索生死問題的哲理影片《櫻桃的滋味》為阿巴斯贏得了越來越大的聲譽,《櫻桃的滋味》于戛納影展上奪得金棕櫚大獎。阿巴斯成為伊朗首位獲此殊榮的導演。1999年他推出了最新作品《風將把我們帶向何處》(又譯《隨風而去》),榮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同時,阿巴斯還不時為他人編寫劇本,如《鑰匙》、《旅程》,以及最廣為人知的《白氣球》,都出自他的手筆。
對于阿巴斯來說,任何人類創造性的勞動都可能成為他的興趣愛好,比如:寫詩歌、做一名木匠。這位不論白天或是黑夜都戴著深色墨鏡的伊朗人謙虛地說這一切不過因為電影也是他的“副業”之一。
在那冊并不厚的阿巴斯詩集《隨風而行》中,我們感受到阿巴斯遠離塵囂的心靈。一首首俳句式的簡短句子勾勒出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直接而具體的書寫里,一切具象化的事物煥發出厚重的意義——阿巴斯電影式的人生思考與困惑。其詩歌衍生出的連帶意義輻射出阿巴斯的生存背景以及他植根的文化土壤。
如果說詩歌是阿巴斯電影的延續與再創造,那么攝影就是阿巴斯電影的源頭與母體。“我認為影像是所有藝術之母。我之所以被電影吸引,應該說是因為影像總是讓我著迷,并不是因為電影是一種更完整的藝術。每種藝術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攝影也是如此,它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和地位。”
“影像是萬物之源。我經常從一幅內心影像開始寫作劇本,也就是從存在于腦子的一幅影像開始建構和完善劇本的。”在阿巴斯看來,攝影是一種基本需要。通過攝影,他學會如何觀察世界,使得“自己內心積累影像”,懂得取舍,并且“理解美的表現形式和基本意義”。
今年1月,阿巴斯的多元藝術展在北京皇城藝術館開幕。阿巴斯中國巡展包括他的電影、攝影、藝術裝置、詩歌等多領域的成功作品。“我認為自己在任何領域都不是一個專家。多年來各方面的實踐,平息了我涌動的創作激情。”阿巴斯如是說。
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主業:攝影副業:繪畫

8月22日,“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誕辰100周年。他是捕捉人類表情的大師,他鏡頭下的名人無數,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印象派畫家馬蒂斯,拍過游手好閑的法國哲學家沙特,他拍攝的咖啡館里的瑪麗蓮·夢露被人奉為經典,而意大利雕塑家賈柯梅蒂在畫面上變得如同自己的雕塑。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他是35毫米照相機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正直的攝影大師。他一生中到過世界各個角落,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20世紀眾多重大歷史事件。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身后仍然擁有眾多追隨者,這無疑將帶給卡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榮譽。
年輕的布列松部隊退役后,在科特迪瓦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后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準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于打獵。
也許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有鑒賞力的生意人,布列松的父母從小就讓他學習素描。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卻是他的叔叔路易——一個極具天賦的畫家,“1913年的圣誕節,我第一次走進叔叔的畫室,當時我只有5歲,但馬上就被畫布和畫室的味道迷住了。”布列松由此開始跟隨叔叔學習油畫,但很不幸,不久之后路易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布列松1927年開始跟隨他的第二個重要的老師——立體派畫家和雕塑家安德雷·羅特,羅特不僅帶著他的學生去盧浮宮研究古典繪畫,他們也會去最時髦的畫廊研究當代作品。當時超現實主義運動剛剛興起,布列松馬上就被迷住了,于是他常常光顧當時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基地——希拉諾咖啡館,并和一些當時的風頭人物有了密切的交往。
從非洲回到法國,布列松徹底放下了畫筆,拿起了照相機,對此他曾解釋說:“我當時突然領悟到,照相機可以在一剎那凝固不朽。”他在馬賽購買的萊卡35毫米照相機和50毫米鏡頭,此后陪伴了他很多年。1934年,布列松結識了波蘭攝影師西莫爾,然后通過西莫爾認識了卡帕,后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卡帕曾對布列松說:“不要給自己貼上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標簽,做一個攝影記者吧。否則你很容易落進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現實主義暫時放在角落,向現實前進,不要猶豫。”
在卡帕的影響下,布列松將自己的超現實主義鏡頭對準了現實。是的,即使面對著這個混亂、無序、殘酷的世界,布列松的作品中從來不缺少讓人驚異的夢幻和詩意。他采訪過西班牙內戰,看過納粹德國占領法國,目睹過印度分裂,更經歷過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訪了中國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1954年,他成為第一個進入蘇聯拍攝的西方攝影師。
布列松是捕捉人類表情的大師,他鏡頭下的名人無數,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印象派畫家馬蒂斯,拍過游手好閑的法國哲學家沙特,他拍攝的咖啡館里的瑪麗蓮·夢露被人奉為經典,而意大利雕塑家賈柯梅蒂在畫面上變得如同自己的雕塑,甚至,他還拍攝到遇刺前幾分鐘的印度圣雄甘地。布列松的所有肖像作品都是即興拍攝,沒有任何擺拍,“拍一張肖像就如同聽一個15到20分鐘的電話,你不能等得太久,而要和蚊子一樣隨時準備咬下一口。”
1952年,布列松的攝影集《決定性瞬間》出版,為他的攝影美學做注腳。在布列松之后成名的攝影家,要么和他站在一起,要么通過反對他獲得獨立,但沒有人能繞過這個完美的標桿。1968年后,布列松開始淡出攝影領域,專心于繪畫。2003年,他與妻女共同建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會以保存自己的作品。
同性戀藝術大師大衛·霍克尼
主業:繪畫副業:攝影

大衛·霍克尼的畫,給人“很美國”的印象。作為一個繪畫大師,霍克尼還擅長拼圖攝影,并在2001年年底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理論。
霍克尼就讀于皇家藝術學院,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他創作了大量腐蝕版畫,其中《浪子的歷程》最為杰出,受到藝術界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多次到美國旅行,開始轉向寫實風格。代表作《克利斯多夫·伊修伍德和唐·巴查笛》和《克拉克夫婦倆》,含有深刻的哲理,使人回味無窮。
霍克尼是一位美藉英國畫家、攝影家,同時也是一位蝕刻家、制圖員和設計師。在近30年的攝影藝術生涯中,他矢志不渝地堅持探索照相機的多種多樣的工作方式和攝影作品的多種表現形式。他的攝影拼貼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似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奇妙的世界,這一獨特的形式被人們稱為“霍克尼式”拼貼。
“霍克尼式”拼貼是使用寶麗萊相機來對拍攝同一對象的不同局部,再拼合回原來的整體。受到相機的視場變形以及人手操作的影響,不同的局部照片之間不可能完美地對接,經常會出現重疊或者錯位,甚至視角的偏移。霍克尼的拼貼不同于普通照片裁成數張小照片拼合的地方在于,“霍克尼式”的重疊和拼合,給人以奇妙的拼貼快感,而身為畫家的霍克尼亦賦予拼貼作品繪畫般的感覺。
霍克尼的另外一些拼貼,則是采取類似接片的方式,連續拍下同一物體各個方向的照片,拼貼后形成魚眼鏡頭一般的透視變形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另外,霍克尼還是一位同性戀藝術大師。他創作了大量的男性裸體和同性愛的畫作。這些作品,記錄了50年來與他發生過社會關系甚至肉體關系的所有人。
他偏愛畫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因為他們的形象已經銘刻在他的大腦里,所以他無需顧慮畫出來的作品是否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相似;他做的,是要畫出面前的這個人的內心。而這個時候,當他通過畫筆讓我們走進了一個個人物的真實內心世界時,我們也走進了他的個人世界。
“新表現主義”先鋒朱利安·施納貝爾
主業:繪畫副業:電影
施納貝爾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1973年,取得了休斯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隨后向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提交了獨立學習計劃申請。學習之余,施納貝爾在格林威治村的餐館中作快餐廚師。1973年,施納貝爾在休斯頓的當代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畫展。隨后的幾年間,他赴歐洲旅游,并深受多位藝術大師的影響。1979年,他在紐約著名畫廊Mary Boone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他參加了意大利雙周展,到80年代中期,施納貝爾已然成為“新表現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時至今日,他的作品在紐約、倫敦、巴黎和洛杉磯等地的各大美術館中都能找到。
1996年,施納貝爾初執導筒,拍攝了講述美國街頭畫家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成名經歷的影片《輕狂歲月》,影片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2000年,施納貝爾將古巴著名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的人生歷程拍成電影《夜幕降臨前》,該片不僅獲得獨立精神獎提名,還在威尼斯電影節被授予評審團特別大獎。2007年的作品、根據前《ELLE》雜志主編、記者讓·多米尼克·鮑比生平改編拍攝的《潛水鐘與蝴蝶》在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導演大獎;又評些作品在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施納貝爾總說自己是一個畫家,但是卻拍起了電影,感覺“不務正業”了。對此,他在接受雜志采訪時說,像你看到的那樣,我在藝術的表達中非常多變。包括繪畫、雕塑和電影。但我總是很清楚地確信,我把自己當成一個畫家。我所有的藝術表達,都源于我是一個畫家這樣一個事實。我開始做電影,是因為最初有人有興趣拍一部關于巴斯奎特的電影,于是他們找到我,讓我提供一些意見,因為我跟巴斯奎特是好朋友。之后我發現,人們不知道,或者不能理解真實的巴斯奎特是怎樣的,而我覺得,對一部電影來說,精確地表現出這個藝術家真實的模樣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決定自己來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