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風不止。正當全世界都因北京奧運的巨大成功而重新審視中國在未來全球經濟政治新秩序的位置時——尤其在超級強國美國深陷信貸危機泥潭之際,由乳業丑聞所標志的新一輪“中國制造”信心危機,則再次提醒世人這個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仍有許多尚未逾越的顛簸之旅。后奧運時代的中國,就這樣在自豪與憂慮糾結的情緒中上路。
考慮到去年的“中國制造”風波很大程度上均是由外包生產企業的產品在海外市場引起,最近在國內市場由三鹿、蒙牛和伊利等“本土英雄”引爆的乳業生存危機,則充分暴露了中國領先企業的品牌質量所帶來的市場溢價,是建立在一個多么脆弱的基石之上。頗為反諷的是,伊利奶粉業務的推出,正是在4年前阜陽偽劣奶粉事件在全國掀起波瀾之后。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及衛生意識的逐步增強,像伊利這樣的可信賴國產品牌會成為贏家。但最終,對增長速度而非增長質量的無止境追逐,為各種不規范的供貨關系和交易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問題糾正者于是成了問題本身。
無論此輪危機所涉企業產品的問題程度如何,都顯示出他們對消費者的漠視,以及其脆弱的供應鏈管理的難以為繼。“意識形態偏見”、“設計方缺陷”、“國際標準的不統一”等過去的擋箭牌如今已完全失去效力,中國企業必需得為自己的長期粗放生長埋單。
缺乏統一協調的監管機構在危機中應承擔的責任已被廣泛討論,這勢必會成為下一步重塑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重中之重。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監管者面對公共健康安全危機的態度,也必須被重新定義。幾年來一直如烈火烹油般發展的中國乳業在一夜間危如累卵,除了說明行業本身問題的積重難返,更標志著監管部門過去在產品質量危機發生時,總是否認問題普遍性的慣性思維正式破產。正是這種思維,讓我們在阜陽偽劣奶粉事件后,又看到悲劇在全國的大面積上演。事實已多次證明,“否認——拖延——直至承認”的危機處理方式,只會讓相關利益方付出更大的代價。就監管者而言,尤其在食品安全這個與消費者生命密切相關的領域,應始終堅持“企業控方”立場,而非急于辯護。畢竟,受中國公共健康安全隱患影響最大的是本土百姓,而非一貫狐疑的海外消費者。
毫無疑問,問題如果要被大規模整飭,會增加很多社會成本,但鑒于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每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這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否則,那些負責任的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將在國內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生于憂患”的國民心態已經覺醒,事態最終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并不是政府,輿論或生產商所能決定。但至少可以確定,危機被關注討論的時間越長越深入,越有助于中國盡快建立起一套真正有效的公共健康和安全防護網。
這場危機如果處理得當,將為后人提供一個新興經濟體如何在實現快速增長的同時努力償還舊債——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透支、制度規范和道德的相對缺位、過時的監管體系——的樣板。這固然是一個沉重的歷史負擔和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卻也是所有發達市場國家都已走過的道路。歷經30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我們已充分積蓄了在硬件上讓外界敬畏的力量,現在,是時候讓以“可信賴”為核心特征的“軟實力”成為“中國制造”的新標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