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貸危機在9月份再次掀起軒然大波時,美國政府又一次扮演了救市的角色。不過,它選擇的拯救對象是“兩房”、AIG和WaMu銀行,放棄了同樣深陷泥淖的雷曼兄弟。當風暴稍微平息,美國政府提出了總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美國政府對雷曼的態度說明政府救市的微妙矛盾:本質上政府不應當對私有企業和自由市場進行干預,但是當經濟出現重大問題時又無法袖手旁觀;同時,政府拯救增加了市場的道德風險_是不是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時,注定不會自己的愚蠢錯誤付出代價? 于是,當災難發生時,拯救誰、又該如何拯救是各國政府共同的難題,但各國不同的歷史和經濟背景使它們選擇了不同的救援程度和手段。歐洲的許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有政府保護的傳統,而澳大利亞等更相對年輕的經濟體則更信奉市場的力量。
英國:
同樣因為受次貸危機牽連,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銀行北巖在去年9月面臨嚴重的融資障礙,遭遇流動性短缺。在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向其緊急注資后,北巖發生大規模儲戶擠兌現象。為避免局勢惡化,英國財政部不得不出面為北巖提供擔保,以保障儲戶在該銀行的存款安全。在英國財政部的擔保下,英格蘭銀行又于10月再次向北巖提供資金支持。今年2月,在持續5個月未尋到民間買家之后,英國政府決定將其國有化,這是1970年代以來英國的首筆大型國有化個案。
烏克蘭:
今年初,烏克蘭總理尤利婭·季莫申科表示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瀕臨破產,政府將組建一個特別委員會,以拯救這家大型國企。
德國:
德國第三大州立銀行西德意志銀行在今年4月份發布的報告中稱,去年因次貸危機引發的損失達16億歐元,而危機引發的信貸緊縮更使其財務狀況雪上加霜。在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準后,德國地方政府于4月底決定向西德意志銀行提供50億歐元的施救方案,以幫助其走出困境。遭遇類似的德國工業銀行和薩克森銀行也分別得到了政府的幫助。
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一直在與航空公司工會及投資者舉行緊急會議,探討如何拯救自1999年起就未曾盈利的國家象征意大利航空。其總理貝盧斯科尼修改了意大利的破產法,以便國家能接受意航12億歐元的債務。據估計,意大利政府對意航的多年救助已花費了納稅人44億歐元。貝盧斯科尼利用自己強大的關系網促成16家公司下注10億歐元重組意航的“鳳凰計劃”在今年9月功虧一簣,因為包括飛行員在內的一些工會不同意接受裁員。2003年,意大利政府還曾干預拯救曝出財務丑聞的食品加工企業帕瑪拉特公司。
法國:
因債臺高筑及渦輪機產品存在技術缺陷,法國著名能源和運輸設備制造商阿爾斯通集團曾在2005年初陷入困境,股價在2003-2004年下跌90%,債務一度接近70億歐元,面臨破產。出手相助的法國政府向阿爾斯通提供了8億歐元資金,以30%的持股額成為集團最大股東。此外,法國信托局向其提供9億歐元的資金以作周轉。這次救援被認為是成功的,法國政府不僅使阿爾斯通免于破產,之后還從出售它的股票中賺得13億歐元。
俄羅斯:
俄羅斯政府在今年g月份決定,由俄羅斯央行向銀行系統注資約107億美元,以緩解信貸短缺的狀況,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事實上,從2月份起,政府就動用國家福利基金向股市和銀行系統注資,以拯救脆弱的股市。但政府的出手并未成功救起不斷下滑的股市指數,9月17日,俄羅斯股市遭遇10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兩家證券交易所甚至被迫終止交易,以遏制股市進一步下跌。而俄政府決定在未來3個月內,繼續向俄羅斯儲蓄銀行、俄羅斯外貿銀行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等三大銀行注資440億美元。
丹麥:
受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及國內房地產價格下滑影響,丹麥第八大銀行羅斯基勒銀行今年7月宣布了大規模的資產減記。丹麥央行曾為其提供7.5億克朗的流動資金支持,并宣布該銀行將被出售,但無人問津。后來丹麥央行和金融界代表與羅斯基勒銀行董事會達成協議,以373億克朗的價格收購該銀行,成立一家新的銀行,接管其所有業務、儲戶和員工。在丹麥歷史上,政府被迫采取行動為銀行提供救助的事情很少發生。
日本:
今年8月底,日本政府出臺醞釀已久的經濟刺激計劃,總規模高達11.7萬億日元。關于政府拯救更直接的例子是2004年的大榮公司,這家日本第三大零售商一度欠下100億美元債務,依靠銀行貸款勉強維系。當年底,日本政府的企業復興機構日本產業復興公司通過了一項重組大榮的計劃,決定說服幾家債權銀行免除大榮4050億日元的債務,并注銷所持有大榮價值1920億日元的優先股股票,經過政府、大榮和銀行等多方面的努力,順利制定出大榮的重建計劃,并得到市場肯定。
澳大利亞:
安捷航空曾是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占據其國內航空市場39%的份額,卻因經營不善在2001年9月中宣告破產。澳大利亞政府一度拒絕向其提供幫助,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的霍華德承認安捷的破產是一個悲劇性事件,卻不愿為了讓其再多硬撐一周而花去納稅人5億澳元,政府沒有義務挽救瀕臨破產的私人企業。后來雖然澳大利亞政府對其進行了緊急“輸血”,恢復了部分航線,但最終于2002年正式破產。
美國:
美國政府出手干預經濟秩序有著悠久的傳統。1792年,成立沒有多久的美國即遭遇因為債務和新紙幣發行引起的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提出“還債和承擔債務計劃”對經濟做出調控。在之后的大蕭條時期等多次危機中,美國政府均出手干預經濟、拯救企業。今年3月對貝爾斯登的挽救和9月接管“兩房”、AIG和WaMu銀行只是這一傳統的延續。
除了金融業,危機重重的底特律也向政府伸出了求援之手:美國國會去年曾在能源法案中批準提供250億美元貸款,但這一計劃尚未付諸行動,三大汽車制造公司和主要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不久前便要求再獲得250億美元政府擔保貸款,以幫助提高燃料使用效率。
墨西哥:
1994年底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后,為防止商業銀行破產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整個銀行體系崩潰,墨西哥政府果斷采取保護和拯救措施,通過收購這些銀行到期債務或提供資金等辦法幫助其維持經營。1996年經濟開始復蘇后,通過引進外資和注資,政府又對14家最糟糕的銀行進行重組。從1995年到1998年初,政府先后動用銀行儲蓄保護基金,從19家銀行手中接過5525億比索壞賬。這一做法對穩定金融體系,恢復國內外投資者信心,爭取經濟復蘇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很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