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乎公司命運的明星領導人身體有恙時,這已不再僅是其私人事件了。
酷愛冒險與制造“意外”的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近日又開始了他新的大膽嘗試——只不過這次,卻是用自己的身體。
在9月中旬的一篇博客里,布林披露,他親身體驗了妻子安妮·沃奇基(Anne Wojcicki)所創公司23andMe的那項飽含爭議的基因檢測服務(詳情參見《環球企業家》2007年12月下《走出基因迷宮》一文)。不僅如此,其檢查結果還表明,他體內攜帶著一種能增加其患上帕金森綜合癥概率(20%到80%之間)的基因變種。而布林的母親也確實患有這種大大降低了其行動及語言能力的不治之癥。
然而盡管如此,相比硅谷另一位知名“冒險家”——蘋果總裁喬布斯來說,布林依舊是幸運的。這不但體現在帕金森綜合癥的發病高峰一般在五六十歲左右,從而為現年35歲的布林爭取到了充分的預防與準備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勇敢或者在某些人眼里有些莽撞的坦誠之舉,目前看來卻并不會給Google的股票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僅這兩點,就足以讓喬布斯悲呼造化弄人了。
三個月前,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明顯憔悴許多的喬布斯引起了大家對他身體狀況的普遍關注,并自然而然地將它與早些年確診的其罹患胰臟癌的事實聯系起來。而如同之前隱瞞了9個月才公布實情的做法類似,對于此次的狀況,蘋果公司依然沒有立刻作出正面回應,而以“這是其個人私事”來答復。但是這一承襲于其市場營銷策略的遮掩手法,卻沒能再一次奏效,股東們對這一保密行徑表示出強烈不滿。喬布斯露面后,蘋果股票曾一度下跌20多美元。
其實長久以來,關于大公司領導人是否應該公布自己身體情況這一私密信息的討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2004年,包括麥當勞、卡夫以及美國汽車部件制造商德納(Dana)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幾個月之內就相繼發生了CEO猝死或突然罹患嚴重疾病的“噩耗”。而其中,既有麥當勞這樣迅速告知的案例,也不乏德納這樣閃爍其詞的典型。
“從成為CEO那一天始,就意味著一種奢侈將與你從此徹底絕緣——這就是隱私權。”一個股東曾如是說。由于領導人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公司的未來,所以,無論組織內部還是股東、民眾甚至政府機構都希望能早早確定其健康情況是否會影響他長期任職的能力,以防其自身利益受損——如果不是那么不通人情的話,至少不至于在突發事件前手忙腳亂。
不過一個事實是,在500強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的公司都沒有提前預備上一份接替計劃(蘋果聲稱對此已早有準備)。而除此之外,雖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上市公司在發生可能會影響投資者決策的重大事件時,必須遞交一份8-K報告,但對于企業所布信息的詳細性和具體性,卻并沒有相關監管措施。而且在該條款的最后還醒目地寫著“視具體情況酌情處理”幾個大字。
確實,公司領導人健康信息的公布時間以及范圍、途徑等等都是一個極需小心平衡的艱難抉擇。“如果他在一架失事飛機上,這當然應該公布;如果他已癌癥晚期,也可以適用于8-K條款。”美國投資管理與調查協會的專家瑞貝卡·麥克納里說,“但如果他染上了嚴重疾病,那問題就復雜了。”是的,不管多嚴重,也意味著存在著恢復的可能,而誰敢在情況尚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采取會直接影響公司股票價值的舉動呢?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布林一樣的勇氣與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