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在美國雖是家常便飯,今年的總統大選卻比看起來復雜得多。
在美國,所有層次的各類選舉,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從學校的董事會,鄉鎮的政務會,區縣行政專員,到兩院的國家立法機關,都經由選舉程序選出。就國會選舉來說,每隔兩年,要選舉所有眾議院的議員,而每個參議院議員的六年任期是錯開的,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每兩年要選舉一次。
然而,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則是獨一無二的。本屆選舉在許多方面非同尋常,有些還是毫無先例的:這是歷史上最昂貴的選舉;一位非洲裔美國人作為民主黨的提名人(奧巴馬,來自伊利諾斯州的參議員),還有一名女性(佩林,阿拉斯加的州長)作為共和黨的副總統提名人。
選舉日11月4日之前的一個月里,競選幾乎還難分勝負,比分還非常接近。關鍵議題是國內經濟和外交政策,尤其是中東,以及美國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隨著后一方面顯示出積極的發展態勢,焦點就轉移到了經濟。
這一轉移在過去一些日子里被強有力地加速,特別是主要銀行和房貸機構陷入危機,聯邦政府用史無前例的方式進行干預,為的是防止崩潰,以及對華爾街和城鎮居民可能產生的災難性影響。既然在這個領域還有全球性的干預,那么,由此產生的強大沖擊波也就波及包括中國的整個世界,不只影響到美國大選。
過去的選舉有句格言:“要緊的還是經濟,傻瓜”,這對本屆選舉同樣適用?!澳悻F在比四年前是否過得優裕?”這樣的測試,就是選民可以應用的初步而現成的尺度。這就是所謂的“大眾版”問題,每個人都能理解和關聯起來。這個測試傾向于給在野黨而不是執政黨增加利益。一個不那么受歡迎的總統,加上“共和黨”這個標簽本身也被所謂的和某些實際的丑聞所玷污,這似乎就成了民主黨自然的意外之財。
然而,事情并非像你可能設想的那么簡單。過去兩年,民主黨人已經在國會兩院都擁有多數席位,并且,他們已經累積了軟弱無力的紀錄,被批評他們的人貼上了這樣的標記:“啥也不做”的阻擾議事者。
再說,受諸般事件及其對這些事件之意義的感知驅使,每天都會有潮漲潮落,這樣的漲落一直會持續到大選本身結束。這些感知還極大地受驅于耗用大量資金的電視廣告和其他媒體廣告,也在意識形態上受驅于主流媒體的評論。盡管80%的選民已經知道在11月4日把選票投給誰,但其余20%還搖擺不定,要到最后時刻的事件才能左右選舉。
草根組織
最后,還要提請注意另外兩個考慮因素:在美國,總統和副總統是由選舉人團選出的,這種特殊的間接選舉模式乃是聯邦體制的基礎;具有實質重要性的是:在選舉日動員選民參與投票,也就是提高投票率。
在微觀層面,投票率舉足輕重,兩大政黨為此在所稱的“場地賽”上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讓特別關系到選舉結果的人群對候選人興奮起來并渴望投票 并且要確保,他們親身去了投票地點,并且在選舉日順利投出他們的選票。
這一工作要靠“草根組織”深入到大街小巷的各個角落。其使命就是要確保相應政黨的忠誠者不僅喜歡候選人,而且實際把票投給他。有證據表明,本屆選舉中,從一開始,奧巴馬的主要行動就是要在選舉日招募和發動歷史上數量最多的青年和少數族裔選民……要知道,奧巴馬的本行就是“社群組織者”。共和黨是否能針對這項重大舉措做出抗衡舉動,依然有待觀察。
在宏觀層面,還有這樣一個事實:在美國,全國大選并不是國家層面的普選,而是一個州一個州的選舉,其中,每個州擁有的選舉人票等于其國會議員總數(參議院議員數加上眾議院議員數)。因此,選民對各候選人的壓倒性的厚愛并非是關鍵。關鍵的反而是一個州一個州為基礎的“選舉人團”選舉人票列表:贏得選舉,需要270張選舉票,即,選舉人的多數,而各州的全部選舉人票則要投給在本州得到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政黨,也就是說,“贏家通吃”。
情況就這樣:奧巴馬——民主黨資格尚淺的參議員、極左自由派的非洲裔美國人——挑戰麥凱恩——共和黨資深參議員、滿是光環的戰爭英雄和標新立異的溫和保守派,目前的形勢大致如下:奧巴馬215票,麥凱恩216票,107票待定,這是來自前美國總統助理卡爾·羅夫(Karl Rove)近來的專業計算。
讓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