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宣布,自6月20日起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與前期相比,漲價幅度約為8%。漲價之后的汽油、柴油全國平均零售價分別為每噸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約分別提高0.8元和0.92元。
國家之所以對油價進行如此大動作的調整,其實也是迫于國際油價上漲迅猛的無奈。自2008年2月以來,國際油價上漲的速度就明顯加快,2月19日、5月6日和5月21日先后突破每桶100美元、120美元和130美元,6月6日甚至沖高至每桶138.54美元。面對國際油價如此快速地成倍增長,對于50%原油都依靠進口的我國來講,如果再不進行油價調整,成品油價格和原油價格倒掛的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這對于中國社會的穩定非常不利。
對于走勢如此強勁的石油,國內外都對石油漲價產生“恐怖”之時,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預測:明后年油價將大幅下跌。
預計油價降價就在明后年
雖然政府是迫于國際油價市場的壓力對油價進行了調整,但是大部分民眾對此次成品油的漲價都表露出極度的不理解,認為成品油漲價加重了生活負擔,減少了購買能力,并且根據以往的經驗,成品油漲價一般都是物價普漲的前奏。據此問題,《小康·財智》記者采訪了著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
茅于軾表示,此次政府對油價的調整是合理的,油價上漲正是說明了原油的稀缺,符合市場規律。反之,在石油供不應求時,不漲價反倒不合理。只是,此次漲價的幅度太大,會帶來一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并且他認為明后年石油的價格會大跌。

目前,市場上普遍認為石油漲價才是未來的趨勢,尤其是石油多頭們更是覺得底氣十足,他們認為未來的市場依然會受到原油供應不足的鉗制,石油跌價猶如天方夜譚。得出此論斷的主要原因是多頭們認為盡管油價一路飄紅,但是需求的增長是不可遏制的。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大量的歐美人已經習慣享受汽車、空調、冰箱、電腦等高耗能產品,節能的呼吁不會使他們想要放棄對這些產品的使用;二是像中國、印度等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也開始追求并迷戀高耗能的生活。這些都只能使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供應越來越緊張。據統計數字顯示,現在美國人均油耗為每年25桶,日本14桶,中國2桶,印度不足1桶,這些數字只是世界需求處于初級階段的統計結果,當世界發展逐漸進入中級階段,這些數字的增長肯定是一種必然。也許10年后,隨著原油的減少,油價真的可能會站上200美元的高點。但是茅于軾為什么會認為在這種供需現狀下,石油反而會順市而跌呢?
茅于軾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說:“石油本身是一種商品,是應該放在市場里進行銷售的。根據價格與價值的規律,當需求超過供應時商品就會漲價,當供應大于需求時,商品就會降價。依照中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明后年石油的需求將會減少,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市場上會有很多替代辦法的產生。替代辦法產生就會導致石油使用減少,甚至不用,而是用電,用天然氣或是別的什么來代替石油。現在市場已經出現了用糧食做的柴油、汽油。正是因為這些替代品的出現,所以石油的需求會減少,替代的東西會增加。回顧過去的40年,油價的起落就是這個規律,起得厲害,落得也厲害。一起一落中間的時間間隔大約是五、六年,這主要是因為替代技術的研發是需要時間的。”
國際油價有可能下跌
今年6月22日,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在吉達國際石油會議開幕式上致詞時宣布,為抑制國際市場過高的原油價格,沙特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20萬桶,增至970萬桶。如果作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的沙特阿拉伯能如約增產,那么全球對石油的緊張需求就會得到緩解,大量涌入石油市場的資金就會得到釋放,聯儲加息,美元走強,石油的價格就會出現下跌。

雷曼兄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愛德華·莫爾斯認為,沙特石油的增產將使市面上銷售的石油增多,再加上消費逐漸放緩的事實,將導致今年的石油庫存出現明顯剩余。
但是針對目前沙特阿拉伯國王的這一論斷,也有人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目前的沙特即使想要增產也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沙特很多由于過度開采石油而老化的油田想要維持產量已是不易,更不用說是在現產的基礎上再增加20萬桶的產量。當然,這只是懷疑,國際市場原油的走勢究竟會如何,我們還是在進一步地觀望和期待中。
政府不要干預油價
石油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儲備能源,可以說是商品中最與眾不同的一種。石油價格上下波動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油價的漲跌究竟有沒有政府的原因?
在這次中國政府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的同時,國際油價就出現了下跌。這說明中國油價的上調使石油的需求減少,但是中國政府一方面在提高油價,另一方面又撥出198億元進行補貼,當中國補貼的消息一公布,應聲而落的石油價格馬上又漲了回去。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認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利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平抑油價,但是這種方式往往被國際利用,以此為由來提高能源價格。如果中國財政能停止財政補貼,依照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油價肯定會上升到一定空間,這會抑制石油需求,使石油的價格趨于穩定。
那么在政府是否應該干預油價的問題上,茅于軾又是怎樣認為呢?
茅于軾在回答《小康·財智》記者提出的問題時說:“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不排除石油里摻雜有政治的因素,但是如果石油里政治因素過多地介入,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市場有自生的調節機制,政治干預會破壞市場,導致能源的爭奪,會很容易引發能源爭奪的戰爭。反過來講,中國、日本、美國都是石油進口大國,都在爭奪石油資源,但是卻從來沒有因為石油發生沖突,引發戰爭。這就是市場的作用,市場把爭奪資源的戰爭用貿易的方式消滅掉了。”
由此看來,作為國家來講,應該保護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放開油價,應該是能源緊缺、經濟迅速發展大環境下遲早的事。財政補貼的停止不僅會減少財政大量的支出,也會讓中國的石油消費趨于理性,對于保護市場,節約能源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