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投資的企業里工作的股東,所得薪水與紅利之間的比例有差異,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也會不同
某私營有限公司有5名投資者,股東都在本公司任職。該公司2007年會計利潤600萬元,不考慮計提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全年凈利潤平均分配給股東,最新的計稅工資標準是每人每月2000元,公司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除了工資薪金外無其他調整項目,現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供選用。
方案 1 董事會把每位股東的月薪定為2000元,其目的在于:投資者們平時少拿一點工資,年終還是能夠以紅利的形式得到補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就等于會計利潤,該私營企業應繳納企業所得稅為150萬元(600×25%),稅后利潤則為450萬元(600-150)。

根據相關規定,對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其企業所得稅后利潤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和法定公益金后的剩余利潤,或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規定提取生產發展基金后的剩余利潤,不分配、不投資、掛賬達1年的,從掛賬的第2年起,將剩余利潤依照投資者(股東)的出資比例計算分配個人投資者(股東)的所得,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所以,股東應就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為90萬元(450×20%)。這樣,股東全年凈收入則為372萬元(0.2×12×5+450-90)。
方案 2 董事會把每位股東的月薪定為4000元,由于成本增加12萬元,公司會計利潤額降為588萬元,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對工資、薪金項目進行調整,調整后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和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沒有變化,仍然是600萬元和150萬元,但此時,股東應就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則為87.6萬元;股東應就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為1.05萬元。這樣,股東全年凈收入則為373.35萬元(見圖一)。
方案 3 董事會把每位股東的月薪定為7000元,由于成本增加30萬元,公司會計利潤額降為570萬元,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對工資、薪金項目進行調整,調整后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和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沒有變化,仍然是600萬元和150萬元,但此時,股東應就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為84萬元,股東應就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則為3.75萬元。這樣股東全年凈收入為374.25萬元(見圖二)。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可知,股東年薪為0.2萬元時,并沒有起到董事會預先設想的節稅作用。相反,適當地提高股東工資可使其承擔的個人所得稅減少。這部分收益形成的實質在于股東分紅所得和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不盡相同,當工資、薪金所得較低時,其稅率要低于股息紅利所得適用的20%的稅率,將股東分紅所得轉換成為工資、薪金所得能達到節稅的目的。但因為工資薪金按照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適用5%~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所以當股東月薪提升至一定標準時,就不能再通過這種途徑來減輕稅負。
方案 4董事會把每位股東的月薪定為32000元,由于成本增加180萬元,公司會計利潤額降為420萬元,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對工資、薪金項目進行調整,調整后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和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沒有變化,仍然是600萬元和150萬元,但此時,股東應就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為54萬元,股東應就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則為36.75萬元。這樣股東全年凈收入為371.25萬元(見圖三)。
通過以上的四種方案,我們可以看出,并不是減少股東的工資、增加股東的紅利就能使股東獲利。當然,股東的月薪也不是越高越好。那么工資和紅利該怎樣分配才會對股東最有利呢?對于上述私營企業,我們建議股東的月薪應該在7000~22000元之間,因為在這個范圍內的工薪收入適用的稅率不超過20%,存在節稅的空間,股東的個人所得稅負將始終是87.75萬元。月薪高于22000元時適用的工薪收入稅率將超過20%,再將股東紅利轉化為工資、薪金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