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也曾是美國時薪最高的亞洲模特,她被臺灣媒體稱作“將小劇場運動帶入臺灣的第一人”,現在,她用她藝術家敏感的心做慈善。慈善,是她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她最愛的生活
有錢就會做慈善?
因為榮海蘭家族的顯赫背景,所以她的工作有時會受到很多質疑。很多人都認為,有錢人做慈善并不算稀奇。問到她,她也只是笑,想想后說:“我明白很多人會有這個想法,但我不這么看。世界上有錢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宣傳自己祖國的文化藝術?在特殊情況沒發生時,花10萬、20萬吃一頓飯的人很多,做慈善的有多少?”
在美國時,她每年都要自費參加藝術節、藝術季,表演她自己改寫的劇本《梁祝》、《花田錯》、《西游記》......還要進行特殊教學,傳播中國的文化與民俗。

“的確,我天生擁有很多東西,但我并沒有糟蹋它們,或把它們浪費掉,而是對它們善加利用。我發揚中國文化,就是想讓外國人為中國的文化驕傲,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尊重你的國家,你的文化。怎么才能讓世界和平?我想就是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過程吧。”
藝術曾經是榮海蘭的生命,她一年可以創作、導演、表演3部舞臺劇,到現在為止,她已經創作了26個劇本、導演30多部戲,心靈劇、理念劇......忙得不亦樂乎。“我不讓生活慢下來。沉浸在其中我樂此不疲。”
但現在,榮海蘭放下自己摯愛的藝術來到中國辦慈善。為什么?
“我之所以做慈善,應該和家庭教育有關系吧,我記得我10歲左右時和哥哥去厄瓜多爾拍攝紀錄片,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垃圾堆上玩空的罐頭盒子,他們很多人沒衣服穿,吃飯時和小狗一起擠著吃。當時我大哥就對我說:‘你看看這里的小孩子,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我的媽媽也是我的好榜樣,總是關心別人,但是常常上當(呵呵)。她總是告訴我:貧窮不是可恥的,最可怕的是不知道關愛。我一直按她說的那樣去做,有一次我對她說:‘你在教育上唯一的失敗就是告訴我天下人都是美好善良的,等我長大了發現不是這樣!’但我還是贊成善良,雖然常常上當,但畢竟活得很愉快。”
貴族的養成
從2004年開始,榮海蘭到中國做慈善,一直到現在,她還是很喜歡這個工作。
“過去我對中國大陸的國情完全沒有概念,很多潛文化也不了解,這些都讓我一時有種難以適應的感覺。我也曾想過是不是要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但我經過考慮還是決定不改變,我最需要的是學習,學習中國人的智慧,我要用中國人的智慧做成我要做的事。”
對于剛來中國時的坎坷,榮海蘭不愿多談,她只是認為近30年來,人們注重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不外乎:錢、地位、欲望。“小時候我大哥告訴我:你不要看人家的錢包是什么樣的,還要看錢包里的錢有多少。很多人就是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包裝上,而本質的東西不多。俗話說:三代培養一個貴族。什么是貴族?貴族不是血統,而是行為方式。中國改革開放30年,出現了一批有錢人,這是個基礎,我認為,一種新風氣再過幾年就會進入到中國,那就是有錢人是‘隱形的’,人們基本的欲望會越來越不同,慢慢地會用更平淡的心來看待金錢。將來會越來越進步的,這就是一個過程。”
對于做慈善也是這樣。在中國,做慈善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于一個美國“女爵士”更是這樣。提起“慈善”,有些人會冷笑著說:“我也需要別人的救助呀。”但榮海蘭并不因此灰心,認識“慈善”,在她看來也需要有一個過程,過了資本原始積累期,人們會更注重內心的向善與助人之心。
雖然在別人看來,榮海蘭是“送”錢給別人的,但是在精神上,榮海蘭覺得自己一直在“得到”,得到無懼于生死,對生命看得更平淡,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每次出去吃飯看到有人浪費,她都覺得很可惜,她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太多人沒飯吃,再加上土地生產力越來越弱,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少,浪費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拿掉了。
“在這幾年中,我看到許多貧困的人,我很喜歡他們。孩子們在很困難的條件下還在認真讀書;很多老人滿面皺紋,卻心地淳樸。當我和這些可愛的人由陌生到依依不舍,那種真情讓我十分快樂。
“所以做慈善除了物質交換還要有心的交換,光給錢不給心是不行的。你不要以為農村人不敏感,特別是小孩子,他們從你的眼神、表情、小動作能分辨出來你是不是真心喜歡、要幫助他們。”
互相合作的慈善
對于慈善,榮海蘭有自己的理解。“我來到中國聽到很多人都在宣揚這樣一種觀點:一個企業家只要做好這個企業就是最大的慈善。這種觀點我不能認同。我認為,企業是利用很多人的才能使企業發展起來的,雖然企業家也提供了就業崗位、薪水,但這怎么是慈善呢?還有一種觀點:你沒錢了,我給你錢讓你生活這就是慈善嗎?就像美國一樣,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培養一群時間多得不得了的懶漢。”
在榮海蘭的辭典里,“慈善”是這樣定義的:慈善不是利益,慈善是對等的,受助、自助與助人。
“我覺得世界上,對‘施與受’應該重新定位,并不是說給的人有多高,受的人有多低,其實更重要的是接受的人得到了幫助以后能夠回報,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在這方面,教育也很重要,要告訴人們世界上永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心理上一定要有知足的心。”
過去,榮海蘭一直在做中國慈善總會兒童關愛基金,但它并不是百分百的基金,現在,她剛剛成立的龍族基金要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補充。
“我理想中的龍族基金不是屬于任何人,是大家公管的,同時它又是立體化的,它會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脫貧、醫療和教育。三個方面互為補充,是我們‘建設新農村計劃’的基礎。我理解的脫貧不完全是‘給錢’,而是通過我們的幫助,讓那些貧困的人掌握一技之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比如:根據當地的情況幫助當地人發展手工藝品的制作、銷售,其中的一部分利潤進入基金,再幫助其他的貧困村子。這種方式,一是可以‘授人以漁’,二是可以讓他們在心理上擺脫受施舍的感覺。醫療方面,我們會邀請城市里的專家到貧困鄉村進行醫療救助活動。”
對于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榮海蘭十分重視,但她做的不只是建好一座小學校那么簡單,她不僅要有漂亮的校舍、寬敞的操場,她還要把這些屋子、場院填充起來,“我希望讓他們看到很多的課外讀物,讓他們知道世界有多大。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看到過汽車,你怎么讓他有‘我想開汽車’的愿望?他沒看到飛機,怎么會想到有一種東西可以載著人飛到很遠的地方去?有知識才會有愿望有理想,所以我說,知識是一個人的本錢。此外,我們希望是一種互動的教育方式。比如說城里的孩子和鄉村的孩子交朋友,把大城市的知識帶過去;志愿者不僅僅是到貧困鄉村當老師,而是把許多觀念和知識帶給鄉村的教師們——我覺得提高教師的素質影響力更大。現在,我們在河北懷淶有個試點,所有的設想都會在這里試驗。”
對于做基金,后期監管是很重要的。現在,龍族基金一是在網上公開賬單,二是他們的互動活動也會讓捐款的人了解錢到底做了什么。在甘肅,他們花了30余萬元人民幣就建了一所很漂亮的學校。“我希望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榮海蘭說。
在榮海蘭看來,生命是不斷轉折與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希望能學到一些東西,“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不斷地突破自己、突破我的環境。”
榮海蘭簡介
美籍華人,1991在美國成立了NPO(非盈利組織機構)的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發揚中國的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2004年,榮海蘭投身中國慈善事業,在中華慈善總會先期捐款援建了很多學校,隨即成立了中華慈善總會兒童關愛基金,注重的是兒童助學醫療工程。現成立另一慈善組織——龍族基金。
在美國時榮海蘭曾是時薪最高的亞洲名模,拍攝沙宣、American Stander、車衣工會等廣告片及無數的平面廣告,并主演過電影。1982年她成立以前衛劇場形式為主的“龍族劇苑”,同年推出曾經被臺灣聯合報論壇譽為“理念劇”的舞臺劇《妥娘》,并被臺灣多家報紙和電視臺譽為“將小劇場運動帶入臺灣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