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民幣實行自由匯率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節節攀升,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人民幣數次刷新記錄,達到歷史新高,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問題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許多人都希望人民幣不再繼續升值,以保護國內的制造業和外貿出口企業,保障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今年7月中旬,蒙代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辦的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人民幣已經到了它該到的地方,但人民幣升值的勢頭一點也無下降的跡象。人民幣將走向何方?
人民幣還要繼續升值?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經濟連續十年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人民幣正在向強勢的區域貨幣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人民幣沒有貶值,我們在確保亞洲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錯過了一次良好的產業結構調整,回歸貨幣價值的機會。對于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曉晶告訴《小康,財智》記者:“第一,人民幣升值是因為國內經濟的30年增長,經濟基本面很好,人們對人民幣和中國的經濟有信心;第二,在外貿上,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發展外向型經濟,但在匯率方面有所保留,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是在壓低人民幣,只有1994年的匯率并軌,人民幣升值過一次,但為了出口等原因人為地壓低匯率,實際上人民幣還是貶值;第三,全球外匯失衡,發展中國家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外匯失衡導致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調整匯率來為全球做貢獻。再加上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的下滑,而人民幣匯率是盯住美元的,所以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
北京大學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彭萬華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實際上正在成為區域性的貨幣,美元的唯一地位受到挑戰。目前,全世界國際儲備貨幣幣種結構中有30%的份額被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所占領,但美元的供給量沒有減少,從供求關系來說美元貶值是必然的,人民幣與美元掛鉤,所以人民幣肯定會升值。”
美國的經濟還遠沒有走出衰退的跡象,世界經濟衰退是不爭的事實。經濟衰退是周期性的,每次經濟衰退就意味著新的經濟繁榮的開始,但是經濟衰退的陰影我們應該充分正視。“人民幣的真實價值遠沒有達到,我個人認為到2008年底,人民幣會升值10%~12%左右,人民幣的升值較為合適的水平是在2009年上半年達到1美元兌換6元人民幣,2009年人民幣將繼續保持升值的態勢,會保持升值15%,到2010年,我認為人民幣對美元會在4.5~5元”,北京大學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彭萬華說:“蒙代爾是一個對中國人民友好的經濟學家,對中國人民友好自然受中國人民的歡迎,但是情緒不能代替理智。基辛格對中美的關系做出過杰出貢獻,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歡迎。但歷史在發展,時代需要不同的歷史人物出現,所以我們不得不和布什、奧巴馬、麥凱恩等新的政要交往。作為一個宏觀經濟的知識分子,更多的是理性。”
張曉晶說:“我們面臨的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雖然布什制定了一系列使美元走強的措施,但美元走強不容易。再加上我們大量的外匯儲備,人民幣不升值是不太現實的,我不認為我們已經升值到位,人民幣還要繼續升值。”
人民幣升值快慢之爭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中國面臨兩難選擇。如果升值過快,一半的外貿型企業會破產。如果不升值的話,中國會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貿易封鎖,因為保持較低幣值,我們的競爭力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生產企業,生產同類產品的經濟主體會受嚴重沖擊,導致進口國失業增加。這樣的兩難選擇使中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增加了許多困難。升值是必然的,但升值的方式值得探討。
“我不同意用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脹和抑制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能緩解貿易順差,但不能完全通過這個途徑來調節,達不到相應效果。目前我們外貿出口遇到困難已經很明顯了,應該放緩升值步伐,應對全球經濟減速和外部需求減弱,我堅決反對人民幣過快升值。”張曉晶說。
彭萬華說:“我充分尊重中國貨幣當局這種漸進式的人民幣升值政策,但我也非常清醒地看到這種漸進式的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一,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日本的廣場協議雖然使日本的經濟陷于十年的負增長,或者是零增長,實際上它給日本帶來的生命力是強大的,日本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由日本制造進入了日本創造。中國遲早要走這條路,只不過中國的城市化率太低,就業壓力太大,在這痛苦的階段很難作出決斷。如果說是比較理想的環境,能克服由于就業所帶來的壓力,加速城市化進程,能夠把由于失業和經濟減緩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限定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的話,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到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調整產業結構應對人民幣升值
中國處于產業分工的最低端,為中國創造巨額外匯的制造業現在面臨的困難是空前的。2002年制造業大約占ODP10%,2007年下降到6%,2008年能否保持3%還有待實踐證明。人民幣的升值使層次低的企業面臨破產的危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相當一部分地方投資環境的惡化,壟斷型的國有企業能夠得到廉價的金融資本的扶持,而作為中小企業的民營企業有資金需求但拿不到貸款。當廉價資源大量堆積時,這些低端企業就被迫把資金投向投機性比較強的地產業和證券業,海爾斥360億巨資投向地產業,因為制造業利潤太薄。
“中國目前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帶來對企業的強大壓力,需要做的是:一、加快產業梯次轉移,將沿海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向成本低的內陸轉移;二、加快稅收減免,大規模降低企業所得稅,使企業在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下得以生存,大幅度降低稅收將有利于刺激內需;三、加速對中小企業金融資源的支持,這個已提了多年,但銀行有個信貸終身責任制,銀行擔心給中小企業貸款給自己帶來風險,所以持謹慎態度;四、應該加快城市化進程,要想盡快從經濟衰退的陰影下成長的話,只有進入大規模的城市化。應該培養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只有城市化才能培養中產階級,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發展;五、加大民生投入,建議把全國人民創造的外匯儲備的一半劃入全國社保基金,保證在轉型期的安定。”彭萬華如是說。
張曉晶認為:“在技術層面,企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化解匯兌風險:第一,時刻關注貨幣市場動向,了解兌通渠道;第二,應該多元化持有外幣,但應該以美元為主,特別是外貿企業,必須有美元儲備,美元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世界流通的主要貨幣,歐元近期不可能代替美元;第三,在外匯市場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匯兌風險;第四,外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盡量以人民幣定價,采取多種定價手段;第五,利用人民幣升值的傳遞效應給企業留出適應時間,企業應該在內功上下功夫,比如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勞動效率等。從國家層面上講,利用這次機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勞動附加值低的企業,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