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股市跳水,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房市低迷,給了投資者太多的考驗。在目前這種經濟不確定因素居多的情況下,一方面不想將錢存進銀行,另一方面又想讓財富穩妥地增長,投資者應該如何來分配管理自己的財富呢?
就此問題,《小康·財智》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走訪了光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花旗銀行等10多家理財產品口碑較好的銀行。走訪中記者發現,這些銀行主推的產品大多是穩健型的投資理財產品。不少理財規劃師告訴記者,在目前A股市場走勢偏弱,國際經濟環境偏緊的經濟趨勢下,省錢的、妥協的、風險小的產品應是當下的首選。
省息的房貸產品——幫您省到家
房市的突然清淡,不僅給房產開發商帶來危機,同樣也波及到銀行房資產品,出現了購買明顯下降趨勢。為了能在低迷的市場中繼續穩妥地搶到蛋糕,各大銀行紛紛推出“省錢”旗號的房資產品,以吸引顧客的目光。如建行上海分行推出的“定額供”和“定期供”,工行上海分行推出的“按周供”,深發展的“氣球貸”,光大銀行的“天天省”等都是以省錢為招牌。這類產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動調整結構以應對下半年加息預期。
讓我們以:正商銀行的“按周供”為例,看看省息的概念究竟能為客戶節省多少利息?
“按周供”是指改變以月作為
還款周期的限制,借款人可自由選擇雙周或單周作為歸還住房貸款周期。這樣,每月負擔基本不變,還款周期縮短,達到了節省總利啟、支出的目的。目前國內多家銀行已推出了“雙周供”的房貸還款方式。
打個比方:以借款100萬元、30年等額本息還款為例,房貸利息采用五年以上,房貸利啟、7.83%下浮15%,即6.66%。按月等額本息還款計,月還款額應為6422.96元,30年貸款總利息應為131.23萬元;若按雙周等額本息還款額則為3177.49元,貸款總利息為107.14萬元,還款期變為25年。也就是提前5年就可以把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全部還完,這樣不僅還款周期縮短,而且還節省了24.09萬元的還款利息。
由此看來,這類產品的省息能力還真是給了客戶一個很大的自由選擇空間,著實為當下不錯的理財選擇。另據專家介紹,房貸省錢產品的選擇還應注意以下一些細節問題,這樣才能讓客戶的選擇無懈可擊,成為真正會“省”的專家:必須立足自身財務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房資產品。如果是現金流比較充裕,則可以選擇早期還貸。如果現金流并不充裕,選擇低月供的還款方式則更為適合;盡量使用公積金貸款。目前商業銀行5年期以上個人住房貸款基準利率為7.83%,即使優惠,也達到6.66%,而5年期以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利率仍然是5.22%,優勢顯而易見。
債券型產品——穩穩當當賺錢
目前,債券型的理財產品開始逐漸占領市場。據記者了解,不少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在盡量保證本金不縮水的情況下,可以取得預期50%以上的收益。這就為債券型產品鋪墊了良好的基礎。
對于債券型理財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本金有保障,收益穩定。2008年,相較A股等風險性較高的市場,債券型理財的投資將成為一個亮點。像招商銀行的“金葵花”,中國建設銀行的“匯得盈”等都是不錯的債券型理財產品。目前,很多銀行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08年下半年,依然會主推債券型產品,投資者可加強關注。
債券型產品突然走俏并不是偶然的。在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中,當股市平均下跌30%~40%之時,亞洲債券的平均收益還維持在5%左右,由此可見,掛鉤債券的產品可以說是波動時期最穩妥的投資。當下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正是投資債券型產品的好時機。
據了解,目前各大銀行推出的大部分債券型產品周期短,更換快,但收益穩定,相當于高利息的銀行定存,這種類型的債券投資,投資者需小心匯率風險。我們以興業銀行的“陸陸發”為例,來看看債券型產品帶給投資者回報的情況。
“陸陸發”產品共分四款,投資期限最短為31天,最長為175天,認購起點為50000元,以5000元整數倍遞增。年收益率大約為3.75%~5%,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收益。
假設王女士一次性購買10萬元的“陸陸發”產品,購買期限為31天,預期收益率達到5%,扣除0.5%的管理費,那么王女士實際的收益為4.5%。根據公式:10萬×4.5%×31/365得出的結果382.19元,即為王女士一個月的投資收益。
如此看來,債券型理財產品相比銀行儲蓄,收益會更加讓人貪戀。同時有關理財專家也提醒,債券型產品最好買短不買長,因為現在人民幣還處于一個升息和升值逐漸明朗的敏感時期,如果買入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一旦加息,很可能會遇到所投資債券產品的收益和存款相差無幾的尷尬狀況。短期投資既能獲得比同期儲蓄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率,又能快速對政策變化做出反應。
安全投資——輕松盈利
經過2007年和2008年股市、基金、期貨等投資市場大漲大落的沖擊,目前投資者的投資心態都回歸理性,賺錢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變成了收益要穩、要安全,產品的風險性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畢竟,在投資市場博弈,誰都不是沖著賠錢去的。
那么,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稱得上安全,才是投資者心目中的首選呢?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各大銀行推出的安全投資產品,基本上都是打包產品,即這個產品涉及很多領域,相對來講,各領域的互補,就明顯降低了投資風險,給了投資者投資的信心和可以得到預期收益的決心。
以中國工商銀行的“穩得利”為例,我們來看看此類投資產品的特性。
“穩得利”從名字投資者就可以看出銀行推出這款產品時的意愿。該產品被工行評為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產品,投資方式為信托。投資期限最短為90天,扣除相關費用后,預期收益最高為4.1%。認購起點為5萬元,以1000元遞增。此款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銀行承兌匯票,并可適當投資于債券及企業信托融資項目,管理費為0.5%。收益計算方法為期末收益=投資本金×年收益率×投資天數/365。
我們假設王先生投資了50萬元,產品正常運作到期后,扣除托管費和銷售手續費后,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為4.1%,則王先生投資90天的最終收益為:50萬×4.1%×90/365=5054.79元。
但是該產品雖然安全,銀行方面依然不能保證100%的收益。這類產品的風險主要在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方面。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的時候也應當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再做是否購買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