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將引發世界經濟衰退的形勢下,許多企業都擔心自己能不能存活下來。當前的商業環境空前的富有挑戰性。如何尋找新的成功模式,如何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化解這場危機,成為全球企業界都關注的問題。
如今全球半數經濟體已陷入經濟衰退。日前美國已正式宣布經濟進入衰退,也就是從2007年12月份到現在正式進入了衰退,這可能是二戰以來最長的一次經濟衰退。
由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蔓延加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步加大,外部沖擊使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步伐較快。不僅如此,中國經濟自身似乎也進入了減速周期,面臨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雙重壓力,重要經濟指標減速加快。12月2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從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了2.6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只有9%,同比下降近3個百分點。從年度看,GDP可能下降2個多百分點。《經濟藍皮書》預測2009年的GDP增速約為9%。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放緩,以美國為代表的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進行救市。在中國,政府也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還有大幅度的降息,政府現在決心要全力推動經濟增長。12月8日至10日在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有不少企業家說,中國在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候,美國開始在搞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了。
當前的商業環境空前的富有挑戰性。在這個充滿動蕩、未知數及白熱化競爭的時代,領導一個企業已難上加難。再考慮到投資者監督以及企業盈利的壓力,企業領導者的位子就更是難坐。強調短期效益和規避風險的方法固然順應現階段的形勢,但這樣做能否允許企業家們鎖定未來的收益?
在不利的環境中,如何在中國乃至全球尋找新的成功模式,如何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化解這場危機,成為中國、美國以及全球企業界都關注的問題。
虛擬經濟:發展還是抑制?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最近一直在研究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產生的影響,研究來研究去,林左鳴都樂觀不起來。拿林左鳴所領導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來說,這些年來一直以超過20%的速度持續穩定地增長,可是當2008年年末馬上就要來的時候,林左鳴卻不能像往年那樣樂觀,因為據林左鳴的估計,他們企業的增長速度可能要比往年減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要思考企業管理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林左鳴對《小康·財智》記者說,“但是,作為一名企業家,面臨這樣突如其來的變化,不但要思考我們的企業管理存在什么問題,更要考慮今天整個經濟學是不是已經不適應今天的經濟了?”
我們的經濟學到底怎么了?特別是這一次經濟放緩是由于金融危機引起的,很多人都把責任指向了虛擬經濟。那么,是不是把虛擬經濟取消了,只發展實體經濟,世界的經濟就能健康發展了?
“我覺得遠不是那么簡單。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能保守,要繼續在虛擬經濟方面往前探索。”林左鳴說。
出現這次危機以后,中國政府決定用4萬億來拉動內需,主要建鐵路,建公路,還有基礎設施,當然還要建一些機場。
“用同樣的措施在美國我相信是不靈的,因為美國早就建完了,我看全世界所有的商家現在都關注中國,正是基于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很多空白可以去填。”林左鳴說,“當然,我們認為這對全世界的企業都是一個機遇。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像歐美這樣的國家下一步發展做什么才能產生GDP?我認為經濟學必須從一個非常傳統的理念當中走出來,傳統的理念認為只有物質的才是財富的。而實際上,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無數的服務或者產品并不是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財富,它也創造了很多的GDPO而且,企業也正在努力的實踐。”
林左鳴所說的問題倒是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么像航空這樣的企業將面臨巨大壓力。
面臨壓力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準備發展自己的飛機整機產業,這將打破過去傳統的國際分工。“我們希望在國際航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中,我們能作為重要國際供應商的角色出現,所以我們積極跟世界著名航空企業合作。如果我們都把目標集中在傳統紅海市場中爭奪,可能帶來的是全世界企業都沒有機會。”林左鳴說,“所以,現在我們真的必須拓展藍海,什么是我們的藍海?我認為要解決今天的經濟問題,惟有一條路,就是發展廣義的虛擬經濟。什么是虛擬經濟?我的定義是實體經濟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作為目的,而廣義的虛擬經濟,將更多的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這一塊將創造無限的GDP,給我們提供無數的希望。”
“我們企業不能保守,必須有措施。我們企業盡管做航空,但是也做了很多非航空的。我們企業應該怎么發展,下一步是不是應該在新能源方面有所作為,是不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方面有所作為?我更看好的還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因為我們的技術跟這些方面有不少相同之處,可以去做。”林左鳴說。
按林左鳴的設想,美國有3億人口,假如三口人一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個智能機器人的話,那將產生多么大的GDP?“這些東西都值得我們努力創造,在新技術形成一個成熟產業之前,我們確實應該發展一些生活本身帶來的財富,不見得只有物質的才是財富。”
林左鳴舉了個例子:男士都扎領帶,這個領帶是裝飾用的,有些人家里可能會有幾百條領帶,可以說沒有一條是一樣的。如果說領帶都是千篇一律,都是一樣的話,領帶產業早就停止了,不可能再發展了。因為它是為了滿足人們裝飾的心理需求,所以領帶產業可以蓬勃的發展。
林左鳴說的沒錯,許多產品也是這樣的。福特汽車一位副總裁曾說過,他們生產的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流動的藝術品,它只是正好附上交通的功能而已。而這個定義跟原來福特公司最早作為大眾能夠買得起的最便宜的汽車的理念完全是另外一個天地了。
今天的世界經濟幾乎可以說沒有能夠獨立的離開虛擬經濟的。現在再實的產品,都越來越多的附著了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元素。所以今天的企業家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必須創造新的生活。只有我們創造了新的生活,才能夠源源不斷地給人們提供更多新的消費,才能夠使整個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如果說一名企業家不考慮創造新的生活,去滿足人們全面的需求,而只考慮創造做實的產品,這個企業家肯定很難成功,或者可以下結論說他不能成功。”林左鳴如是說。
全球化戰略:信心與創新
不少人認為,現在,我們面臨的不光是金融危機,我們面臨的危機也是信心的危機。
美國項目管理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regory Balestrero也認為這是信心方面的危機。他說:“我看到許多CEO他們開始從陰影中走出來,希望做出承諾和努力。其中一點就是與其他CEO達成共鳴,希望建立一種信心,包括在股票方面,希望明年能夠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手段增加在市場上的股價。”
“作為商業界的領導者來講,我們確實需要建立這種信心。”Econet無線集團執行主席斯特拉夫·馬斯亞瓦說,“現在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全球性的危機,我們必須要開發一些正確的措施或者是戰略才能夠找到一群好的人才,然后走出這個困境。我們不能讓整個道德方面的準繩失衡。我經常去非洲,當地有非常多的年輕人間我?我想從商,我應該怎么做呢?’我就會對他們講,商業或者說是企業精神,它在于我們如何來回報人們對我們的需求。那么,無論你遇到什么樣的情況,無論你遇到的機會怎樣,你還是要去應答人們對你的這種需求。這種責任是不能推卸的。”
只有信心還不夠,還要有創新。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及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對《小康·財智》記者說:“首先,在危機當中必須要有緊迫感,比如在微軟內部,我們總是告訴人們,我們離破產只有18個月了,只有一年半了,所以大家必須創新。其次,就是必須要分配好,要讓人們手上有足夠的錢去做想做的事情。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必須找到這些機會。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要去創新,其實成本是更低的。”
創新的成本確實比較低,這在豐田那里得到印證。豐田強調替代能源的研發,而且不少還是高端的創新產品。這樣豐田在美國活得挺滋潤,雖然美國的三大汽車巨頭現在已是岌岌可危。
美國的福特、通用等公司其實也有這樣的創新能力,可是卻沒有及時做出創新的決定,所以,現在它們因為這個錯誤要承擔危險的后果。福特、通用等美國三大汽車公司要存活的話,就要重新改造它們的結構,要圍繞創新來設計企業的組織。不是說到底什么時候美國政府能把汽車企業救出來,最根本的是這些汽車巨頭能不能在新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去運作,能不能成功打入新興市場,比如說中國和印度,這是這些汽車公司最基本的問題。
與福特、通用比較起來,豐田現在在美國的市場大的不得了,豐田有45000個工作機會在美國,而且豐田是在盈利的情況下做的。而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卻因為沒有在全球化戰略創新方面有所關注,所以現在失敗得非常慘。
創新不是在危機的時候才去想,在好的時候就要想想怎樣來創新,通過這個創新能夠使整個產業繼續往前前進,保證企業是可持續性的。當今全球的可持續性和企業的可持續性這兩點之間整合了,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創新了。
創新是不是都要像豐田那樣走全球化戰略?對于一個想走全球化戰略的公司來說,在考慮如何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前,首先要看一下你在哪些行業,到底哪些行業應該走全球化的戰略。比如說制藥行業,制藥行業必須要走全球化的戰略,僅在中國的本地市場中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做一個全球化的制藥公司必須要走出自己原有的本地市場。
但看好全球化,并不代表馬上就去做,還要看時機,印度富通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及總裁Shivinder Mohan singh從事的是醫療保健行業,他在過去的時間里和很多醫院打過交道。現在富通醫療集團下面有24家醫院,如果走全球化的話,富通醫療集團當然存在優勢。當有人問他是不是決定走出印度、走向全球時,他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立馬就做。”他認為,在未來5~7年當中,在印度本地市場就有無數的機會。至少在未來5~7年當中,他們的首要戰略就是把印度本地市場做好。
這對于同樣看好印度市場的聯想集團來說,把研發設在印度就是其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聯想集團首席財務官兼高級副總裁黃偉明告訴《小康·財智》記者:“現在聯想集團已經走出去了,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聯想在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于我們來講,印度這個市場是非常重要的。相比其他地點的選擇,我們發現把研發設在印度是更好的。我們四年前合并了IBM的工廠,增加了我們的生產產能。IBM最初在印度賣電腦的時候還只是很小的一塊業務,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SMB業務,而且我們在印度的增長是十分迅速的。”
人才:裁員還是留人?
在全球企業都面臨不確定性并為此大刀闊斧消減成本的形勢下,企業的決策很容易給員工帶來影響,甚至造成人才流失。然而,眼下也可以成為廣納賢才,為市場和經濟回暖儲備人才的機遇。
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全球化升級以及高知識工作崗位的增加,企業已面臨發掘并留住人才的壓力,這一點即使在經濟顯現衰退跡象的今天也不例外。
因為現在全球的經濟情況不好,所以大家不可避免都會碰到人力資源的問題,還有人力資源和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美國項目管理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regory Balestrero看來,這并不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去念MBA,拿到更多的證書。“我曾與一家來自美國東北部企業的CEO討論了人才管理的問題,他說他的問題是找到真正有經驗的人,是有合適經驗的人。他遇到的問題就是找不到有經驗的人,他想找這樣一個人:‘這個人能夠迅速融入我的企業當中,而且能夠把他的經驗運用到我的公司當中來。’這要比拿到一個大學的畢業證書重要多了。”
這與中國美國商會會長柏邁高的看法一致。柏邁高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與美國在中國的200多個不同企業進行合作,這些美國公司告訴他:他們在中國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如何找到或者開發以及保留高層管理者和高級人才是這些企業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每個公司都有一個“鐵三角”的關系,也就是時間、質量和成本,這三者是“鐵三角”,這將決定公司的成功與否。對于成功的企業來說,價值能否實現就是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Gregory Balestrero認為,如果百分之百把精力放在成本方面,這樣的企業是不會成功的。
福特汽車現在危機不斷,已經連續26個月負增長了,為什么福特的CEO還坐在這個位子上呢?這名CE0的回答是董事會認為沒有其他人能夠做這樣的工作,公司在決定削減自己人員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公司戰略是什么,如果不能把人員削減戰略和公司的戰略結合起來,這個公司的發展戰略是不會成功的。
在裁員的時候,肯定是很困難的決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孝德認為,如果企業只宣布要裁員多少人,大家都會覺得人心惶惶,應該在裁員的背后給出合理的解釋。這在商學院當中沒有專門的課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是公司管理運作的核心,因為說到底一個公司是由人構成的。當企業不得不做這種選擇的時候,必須在其中保證足夠的透明度,告訴員工為什么要裁員,通過裁員企業希望保住什么。
很多公司都經歷過裁員,可能是在一個國家把人給解雇了,然后去另外一個國家雇人,尤其是在全球化經濟當中,這樣的情況就更常見了。讓我們來看看斯特拉夫·馬斯亞瓦的做法:“我們在非洲7個國家有業務,在津巴布韋有一家很大的公司,但那個地方的通貨膨脹率高得嚇人,我們在津巴布韋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不能把這個任務完全交給津巴布韋的管理團隊去做,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津巴布韋的利潤率和在尼日利亞的利潤率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告訴津巴布韋的管理團隊,我們知道你的困難是什么,你的核心工作是留住最好的人才。利潤只有在可持續的情況下才是有意義的,我們一定要一起渡過這個難關。我們要員工明白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在津巴布韋的金融危機當中,我們人員數量也在成倍的增加,業務也在成倍增長。現在,有很多人都來問我們公司如何能夠在非洲留住那么多好的人才’我們的經驗就是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那里并沒有工會,但是我們經常和員工坦誠地交流,跟他們說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這樣的,我們員工能夠明白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困境。”
印度富通醫療集團也曾遇到過留人還是解雇人的危機。當時,他們有一家醫院已經準備開張,但還沒拿到執照,醫院就不能開張,公司又不希望解雇他們。因為公司知道這些醫生、護士都是非常可貴的資源。“我們當時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就問這些醫生和護士,我說你們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想法,我們不希望把你們解雇。他們給了我們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在這個醫院沒有拿到執照之前,這些人都還留在我們公司當中。而且,這些人團結一心,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隸屬于一個企業,而且他們對于我們公司產生很大的信任,因為我們在困難時期沒有選擇拋棄他們,而是選擇留住了他們。那家醫院如今成功的運營了,而且可以說是我們集團所有醫院中最成功的一家。”印度富通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及總裁ShivinderMohan Singh,舉例說。
明年經濟會出現反轉嗎?
金融危機對每個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雖然各個政府花了很多的資金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現在美國政府保證商業銀行不會破產,特別是對花旗銀行的資助反應了美國政府的決心,這是很好的,如果美國繼續發生財務危機的話會對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做了一些什么呢?流動性可能增加了很多,穩定多了。”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對《小康·財智》記者說,“但是,再往前看的話,真正的基本問題并沒有解決。比如說房屋的問題,市場還沒有解決,將來我們還會看到10%~15%的下滑,歐洲的房地產可能更糟糕,如果房地產市場不能穩定的話,股票市場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影響是非常大的。”
據朱民估計,美國在此次危機中的損失大概是14萬億美元,并且這還是一個保守的估計。美國哪里有這么大的資金來填補窟窿?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市場的危險度可想而知。
“美國政府計劃用4.3萬億美元來解決問題,美國政府到底花了多少錢呢?截至2008年12月3日,真正花了大概1.3萬億美元。”朱民說,世界各國都有美國的債券,達到1.5萬億美元,各個國家政府不可能再買美國政府的債券,那么美國怎么辦呢?要么就提高稅,現在已經不可能提高稅了,最后只有多印鈔票,最后的結果就是看到將來的通貨膨脹。有一位教授說美國的財政赤字不會影響將來美國的經濟增長。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債務率的降低,但是我們聽到有幾萬億的債務負債率要降低,這幾萬億的資產到底誰來買?這就涉及到信貸的問題,如果錢貸不出來,那信心就沒有了。所以我認為在未來18~24個月的過程中,金融市場的波動還是非常劇烈的。
隨著金融危機的繼續擴展與蔓延,朱民認為,美國、歐洲、日本會進入真正的經濟衰退,意味著4~8個月GDP增長率會維持在1%之間,甚至是負增長。
所有的亞洲國家的經濟都是和出口相關的,所有的股票市場也是和國際資本流動聯系在一起的,所有浮動的外匯利率又同時和股市聯系在一起,還有所有的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相對來說都是很高的,這是整個亞洲市場的典型特性。
由于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健全,現在整個中國買了雷曼兄弟的債券一共只有7億多美金而已。現在中國很大一部分的GDP是由出口貢獻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出口都去往歐美以及日本。隨著歐盟和日本的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的經濟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現在房地產市場增長率在下降,所以我相信這對中國經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朱民說,“中國政府已經宣布了經濟刺激計劃,我相信中國會出現反彈。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中國仍然是以制造、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體。所以,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當然會幫助中國經濟實現經濟增長。但是,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利潤的問題,企業稅的問題,這是4萬億并不能完全解決的。”
朱民認為明年的第一季度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難過的日子。但是他認為對于中國來講我們需要快速的反應,我們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明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所以說,從總體上來講,我認為我們明年的GDP發展是‘V’型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構調整的機會。”朱民說。
朱民坦言,隨著經濟的下滑,銀行確實面臨不良資產的壓力,這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因為在過去幾年,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所以不良會反彈,但是不會反彈很大。因為銀行的能力很好,銀行對不良反彈控制得很好,核銷不良的空間很大。總體來講,2009年會有不良的壓力,但是不會成為銀行業的主要問題。
面對金融危機,企業的結構會發生哪些變化?朱民認為,企業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說下滑的部分是貿易的企業,是做制造業的企業,比如說玩具、服裝、鞋,等等,還有就是和這些企業連帶的,比如說和住房連帶的鋼鐵、玻璃、水泥、電梯,等等。但是上去的行業是另外一類行業,比如說大規模做鐵軌的鋼鐵行業,等等,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下和上的過程中會帶動一些下的企業得以恢復,但是不見得這兩個會完全抵消,所以明年在整個企業財務層面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我有了對于明年要特別謹慎的問題。
怎樣在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
在最近幾個月當中,林左鳴所在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遇到的經濟增長下滑情況,全球的其他企業也都碰到了動蕩這個問題。只不過有的企業抓住動蕩的機遇,勇敢出手,把其他品牌收于麾下,有的企業卻眼睜睜地看著機會被別人搶走。
菲律賓快樂蜂食品集團主席陳覺中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肯定地說:“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們企業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壯大了。”
在中國企業還在談論怎樣到海外“抄底”的時候,有的國外企業已看準中國的機會,到中國來收購。快樂蜂食品集團是從菲律賓走出來的公司,已來到中國,進軍中國的快餐業,在中國收購了“永和大王”后,不久前,又成功收購了在北京快餐業有一定名氣的“宏狀元”連鎖快餐。
陳覺中在世界各地有1000多家公司,大部分是通過連鎖經營的。陳覺中對《小康·財智》記者說:“我們一直在進行擴張,我們在中國已經收購了兩家餐飲品牌,現在我們正把目光聚焦到印度市場,在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們還是在擴張,并沒有放慢腳步。我們在美國也有50來家門店,我和美國的同事也溝通過,我問他們美國的情況如何?他們告訴我還是在以兩位數的數字增長。我當時跟他說你確認你的數字是對的嗎?他說沒有錯,我們做得還相當不錯。這就是快餐行業的現實,快餐行業在這場危機當中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我相信在未來的幾個月當中,甚至未來幾年當中,企業的戰略,尤其是那些把總部設在中國等亞洲地區的企業都要嚴肅地考慮他們到底要采取怎樣的發展戰略。”美國摩立特集團首席執行官傅忠說,“之前亞洲企業領先優勢可能局限在幾個方面,但是要在未來成功,這些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實力,你的優勢不能再局限在某個方面了,不能再局限于政府政策的保護,或者說是原材料方面的一些優勢,或者是在勞動力方面的優勢。”
現在這個時刻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在現在的情況下,全球人都在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價值。許多人都在重新考慮個人財富應該如何安排,如何分配,他們的購買習慣都在發生改變,有很多企業都在想自己的發展戰略到底應該怎樣。有一種類型的企業會把頭低下,也就是說開始削減成本;另外一種類型的企業會把頭抬起來,這些企業會做一些過去從來沒有想過要做的事情。他們把這次金融危機當成一次機遇,要對產品重新定位,對成本重新進行計算,對定價重新進行核算,也希望能夠創立一個全新的數字平臺,因為他們覺得消費者在當前的情況下也會改變自己的消費狀況。
有人曾做過統計,40%的創新都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產生的。瑪氏巧克力棒就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產生的。如果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創造出品質仍有保障的巧克力棒,并且味道足夠好,那么,即便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大家還是愿意吃。
“如果你想要在如今的金融危機中仍然脫穎而出,我相信中國公司必須要放寬自己的視野,必須去尋求新的定位。”傅忠對《小康·財智》記者說,“我相信在未來幾年當中,中國公司首先要考慮整個亞洲市場的需求將會超出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亞洲經濟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來說更有可持續性。在最近,我們已經看到了亞洲的各個經濟實體的外匯儲備要強于世界其他地區,因此中國等亞洲的各個經濟體有這個實力去抵御此次金融危機。這就是為什么我對中國等亞洲地區還保持相對樂觀的一個原因。”
如何抓住未來的機遇?
傅忠雖然看好中國等亞洲地區,但并不認為現在中國企業的做法就值得完全肯定。他認為,在戰略方面,中國等亞洲地區的企業必須踏出現有的保守范圍,必須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多重的競爭優勢。
“我相信這是決定中國等亞洲地區的企業能不能支撐未來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企業現在遇到歷史性的機遇,必須在全世界市場當中發揮一個主動的作用。這個時候不應該保守,不應該審慎,不是守住自己的一塊天地就行了。他們可以在中國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傅忠說,“在亞洲市場當中,這里的工廠或者資產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這個時候可以進行資產的購買,或者進行資產的并購。這是中國公司應對全球化挑戰,管理自己人才資源非常好的機會。接下來的一到兩年時間里,我相信中國公司會面臨非常好的機遇。”
“有人覺得在金融危機中,有很多差距被拉大了,但事實上是,落后者反而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縮小差距。對于手上現金充裕的公司來說,現在這個時機太好了,你們要用這筆錢抓住優秀的人才,尤其對于IT企業來說,這正好是一個大好時機,可以到全世界招募人才。這也是獲得某些技術許可的好時候,因為這時候的價格很便宜。”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及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對《小康·財智》記者如是說。
通用汽車目前在美國困難重重,已經面臨破產的危機。那通用汽車在中國的產品在未來還有機會嗎?對此,通用汽車中國總裁兼總經理甘文雅很肯定地對《小康·財智》記者說:“我們很看好中國的市場,我相信在將來一段時間里通用仍會繼續保持發展,所以對于通用汽車來講,我們還將把中國看做是最重要的市場。通用有100年的歷史,我們打算起碼再堅持100年。現在的情況確實很困難。但是,我們決心要把業務進行重組,向前走。”
甘文雅說:“我們會更多的投資那些能源效益更好的汽車種類。我們會把汽車的重量降低,把能源的使用率提高,并能夠快速發展到電動汽車行業當中去。希望2010年把電動車還有燃料電池汽車都推到中國市場當中來。”
在危機的時候做的各種決定,在價值領域當中應該特別注意。因為在好時期的時候不需要思考就有一個價值理念。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特別是在市場變壞的時候,企業核心決策人能不能在此刻抓住機遇?有好領導的公司的表現和其他的公司會不同。一個公司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道德價值,這樣才能產生很好的盈利,能夠為股東創造最好的價值。但是,現在的股東可能要的不止是盈利,還要知道企業為社會價值提供了什么,現在這個時刻是最好的時刻,成功的公司在經濟下滑的時候,要專注于自己公司的最核心的理念。
傅忠認為,一個非常好的經理人或者是一個有效率的經理人他們可以從不同環境中間轉變,也就是說他們可以遇到一種挑戰,也可以遇到另外一種挑戰,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決策或者自己的努力按照不同的情形來進行分析,還可以應對不同挑戰規模。無論在什么樣規模的挑戰之下,他們都可以非常有效地應對這個挑戰。
“我覺得一個公司應該做的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要知道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傅忠說,“我曾和寶馬的一位總裁談了很久,他很清楚自己公司的道德價值是什么,他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要有各種選擇的機會。這個總裁覺得自己的公司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位,就是提供高性能的汽車。大家都知道寶馬是代表著奢華系的汽車。寶馬的CEO對公司所生產什么樣的汽車是很清楚的,他們不可能生產低性能的汽車,這不是寶馬集團的驅動力。之前曾有人問過他:你是不是在勸人們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奢侈上呢?他回答說不是,人生都有選擇,對于愿意選擇奢侈的人來說,寶馬為他們提供了他們所想要的選擇。”
企業一定要明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樣的東西,行動要和目標完全一致,這樣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