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產業資本加速向內地轉移的背景下,合肥一改過去歷史上的沉寂,加速變臉,用自己獨特的資源、地域等優勢,去吸引眾多投資者的眼球。
“過去是不敢讓人來,現在是我主動帶人來。”談到合肥的投資環境,安徽綠寶床墊有限公司董事長、合肥市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黃建春用這么一句話向《小康·財智》記者描述。1983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五個年頭里,還是少年的黃建春就從溫州家鄉來到了合肥,一住就是25年。在黃建春的眼里,合肥這幾年的變化讓他自己都感到驚訝。“到處是林立的腳手架、塔吊,到處都在修路、鋪路。”
城市大建設背后
在黃建春直覺的背后是一組更為有意義的數據:據統計2006年至2007年兩年間,合肥市共安排新建、擴建道路211條,橋梁90座,總投資224億元。這相當于改革開放近30年來合肥城市建設投入的總和。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合肥經濟也在持續快速地健康發展。2005年,圍繞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目標,合肥市確立了工業立市戰略,以“三大推進”(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為著力點,全力推動合肥從環城時代走向濱湖時代。
2008年10月8日,第六屆全國各地溫州商會年會在合肥召開。在此次年會上,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合肥市投資環境推介會。在推介會現場,放給在座的上千名各地溫州企業家們看的一個宣傳片上,片子最開頭,伴隨著激昂的音樂,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這九個大字。
這并非虛言。《小康·財智》記者了解到,2007年,合肥市GDP為1334億元,同比增長18.1%,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今年一季度實現GDP314.01億元,同比增長17.4%。今年上半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56.08億元,同比增長44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2.27億元,同比增長55.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8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8.85億元,同比增長3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45億元,同比增長27.2%。
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的增幅均位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
據合肥市招商局局長藍天介紹,“目前,麥德隆、江森自控、日立、三洋、三菱重工、聯合利華、ABB、可口可樂、布依格、家樂福等19家世界500強以及海爾、昌河、美的、長虹、格力、伊利等中國知名企業都已在合肥投資。來自境內外的投資客商位居安徽省首位。”
后來者居上
合肥全市總面積7029平方公里,總人口480萬,其中城市建成區23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243萬。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合肥已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千百年來名人輩出,北宋著名清官包拯、清末洋務領袖李鴻章、華人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都是合肥人。
但是,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和其他內陸城市一樣,發展相對滯后。安徽天寶商管有限公司董事長、合肥市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林小冬向《小康·財智》記者回憶,2000年,當她初來合肥創業時,甚至發現合肥連一條成型的步行街都沒有。“那時的合肥,城市商業、紡織等輕工業嚴重空缺,城市和農村的消費能力也極低。”
“前幾年,由于基礎設施比較差,城市發展大框架沒有搭起來,有些項目根本不敢過來。”合肥雙鳳經濟技術開發區經貿局副局長劉秀說。
“這幾年對合肥來講,可以說是百年不遇的。投資環境的一系列變化,企業和老百姓有目共睹。”新智聯合安徽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合肥市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葉梁告訴《小康·財智》記者,就是在此次溫商年會中的合肥投資環境推介會上,更多的溫州商人開始對投資合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藍天認為,本來底子薄的合肥,當前快速的發展得益于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即國際及沿海產業資本加速向內地轉移,中央關于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安徽省會經濟圈戰略的推進,均為合肥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地利即合肥區位交通優越。是距長三角經濟圈最近的中部省會城市。六條高速公路輻射四周,東西向連接京滬、京九、京廣--~干線,今年8月動車組開通后,合肥到南京45分鐘、到上海兩個半小時,今年底,合武鐵路通車后合肥到武漢僅兩2個小時的時間。合肥駱崗機場有直飛香港及國內重要城市的30多條航線,現正在興建一座4E級國際機場。
而人和主要體現在:2006年以來,合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行政效能革命,簡化審批環節,不斷優化行政環境,增強服務意識,傾力將合肥打造成為中西部乃至全國審批環節最,少、審批流程最優、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
投資者的信心
正是這一系列努力,讓合肥大變臉。2006年合肥被評為“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2007年被評為“2007年中國最佳商業50強城市”。2007年合肥企業景氣指數躍上160點的高位,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投資者對合肥的信心。
目前,已有美、日,韓以及港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家企業在合肥投資,投資總額達102.6億美元。
林小冬說,她對合肥的信心就在于這里的機遇。同一個行業里,與當年一起到外地奮斗的溫州商人相比,來合肥發展的這些人投資收益最大。“一個服裝的大品牌在合肥只要100萬就能拿下來,這在上海根本不可能。”
在藍天看來,合肥的發展潛力還在于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合肥的轉移方面。目前,合肥全市有技術工人22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安徽年輸出農村勞動力1000萬人,其中合肥近55萬。勞動力資源的充足,為來合肥投資的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證。
此外,合肥的土地、淡水、能源(煤、電)等要素供給充裕,綜合商務成本較低。2007年全社會用電量為84.8億千瓦時,最大負荷為170.5萬千瓦,現有500KV變電所1座,220KV變電所10座。城市集中供熱能力達1200噸/小時。
藍天給記者舉了幾個實例:聯合利華生產基地內遷合肥后,綜合商務成本降低4g%;家樂福自2004年進入合肥以來,已擴展為三家門店,其中1號店2007年單店日均客流量約3萬人,位居家樂福全球門店首位。
合肥市包河區招商局副局長張揚告訴《小康·財智》記者,在合肥,投資的軟環境方面變化也是巨大的。正在大力營造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這些都為投資者在合肥發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在合肥雙鳳經濟技術開發區,劉秀介紹,除了盡可能減少辦事環節以外,開發區已在根據自身情況推行一條龍全程代理、代辦制服務。
在服務水平、服務能力的提升上,合肥市投資的管理者們也在朝專家型轉變。葉梁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自身具備了專業知識水平、專業技術服務,才可能去打動一個國際500強的企業入駐。否則只能是外行領導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