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心理學家一直鼓勵女性傾訴,認為適當的傾訴有助于女性健康。如今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傾訴饑渴癥在都市女性中的發病率已經遠遠超過了自閉癥。心理學家認為,正常傾訴與傾訴饑渴的最大區別之處在于,正常的傾訴可以使女性擺脫煩惱,集中精力投入到另外的事情中去,而傾訴饑渴則會令女性陷入反復的敘述之中,無助于解決任何問題……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欲望都市》里的一段劇情?當凱莉和男友分手后,她頻頻向三位好友傾訴她的壞心情,以及她與前男友感情的點點滴滴,最終,忍無可忍的朋友建議她去看心理醫生。
也許是文化的不同,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傾訴時,身邊的好友一般都會采取傾聽、分析、鼓勵、關愛的態度,但是,當傾訴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情緒的宣泄,讓我們越來越依賴,就危險了。
況且,生活是自己的,我們永遠也無法將那些正在經歷的痛苦轉托給別人,期待短暫的逃避可以令我們回到從前,只有面對它,經歷那些痛楚,我們才會獲得新生吧?
曾經看到過妮可·基德曼的一篇專訪,記者問她,當她經歷湯姆·克魯斯的背叛時,有沒有去求助過心理醫生?要知道,在美國看心理醫生是非常普通的事,美國的心理治療已經發展到無所不在的地步,政府為市民提供的醫療卡里就包括看心理醫生的費用。有位心理醫生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應該有三個心理醫生,一個是聽你傾訴的,一個是看你流淚的,一個是給你擁抱的。”
妮可的父親是位職業的心理醫生,他曾經對妮可說:“有秘密是正常的,有些東西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你有權利不告訴任何人。”所以妮可沒有去找心理醫生,她“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傾倒’干凈。因為說多了,生活就會在深度、廣度上縮水。我更喜歡做自我分析,查找自己依賴的原因”。
好友曾經經歷失婚的痛苦,我問她如何熬過,她輕描淡寫地說:“夜夜哭泣,第二天涂層粉底掩蓋淚痕。”作為獨立好強的女性,知道無論多痛都要咬牙挺過才是最凄涼的吧?
許多時候,我們不愿意向心底里那個弱小的自己低頭,希望時間可以帶走一切,你會發現,時間的確會帶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