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親對我的教導是凡事靠自己,千萬不要借款,向銀行借也不行。現在回想,這種心態當然是不合時宜,不向銀行借貸,怎么買得起房子?但這種教導深入潛意識,即使分期付款供屋,還是不免心頭惴惴。借了債就是壓力,總想早日還清,才睡得著覺。
來到美國,見此地的人理財方式,很不習慣。他們看我也很不習慣。有個鄰居,隔三天兩日就上門來借錢,都是三幾塊錢美金,當然不便“托手”,但也不勝其擾,他有借有還,儼然“上等人”的規矩。怎么會窮到面包錢都沒有?但看他們的車子,都是名牌跑車。沒工做就三更窮,有工做就五更富。你有工,銀行都愿意借錢給你,拿人家的錢來買跑車,一旦失業,政府救濟金用來交租,卻沒錢買面包。左手來右手去,不名一文的國民,成就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人人過著富人生活,這是美國式的天堂。今日我們的年輕一代,也是“刷卡刷到爆”的一代,完全照美式理財,制造虛假的購買力。這樣的生活方式,我不羨慕。人家說我太笨,我說:過不了自己的良心,寧愿安貧。
今日的光景是:借得愈多愈有地位,還不出錢來,債權人還好言安慰,怕你破產,幫助你重組債務,少還沒關系,還多久也沒關系,只要肯還,就當你是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