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牙
1815年6月18日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歐洲經歷了23年的戰爭之后,拿破侖的軍隊在滑鐵盧與英國、荷蘭和普魯士強大的聯軍對陣。到晚上10點,戰斗結束。法國人戰敗,戰場上留下了5萬死傷者。戰爭傷亡慘重,但是有一群人卻暗自額手稱快。他們就是即將大發橫財的牙醫,大量的牙齒給他們帶來了滾滾財源。19世紀初,一些有錢而缺牙的病人愿意出高價獲得一副堅固完好的假牙。最理想的假牙材料莫過于從戰場上得到的真正的人牙。大多數時候,二手門齒遠遠供不應求,但是戰爭卻幫助填補了供應的短缺。滑鐵盧之戰不啻是天上掉下來的意外之財,不但足以供應整個歐洲,甚至還能漂洋過海,滿足大西洋彼岸的需求。
戰爭結束時,夜幕已籠罩大地,對那些清掃戰場的人來說,他們所干的一切都可以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進行。黑夜中人影幢幢,在滿地的死尸中來回轉悠,收集著士兵的武器,從他們撕裂和沾滿血跡的制服里搜出任何值錢的東西。然后是褻瀆死者的最后行動:熟練地拔下死者完好無損的門牙,揣入口袋,其動作之專業可能會使許多牙醫都嘆羨不已。
從死者身上取下牙齒裝到活人口中這種做法并不新鮮。但這次的規模卻是空前的。流入市場的牙齒多得像潮水一樣,以致用這種舊牙制成的假牙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滑鐵盧牙。這非但沒有使客戶們畏而卻步,相反還成了一個有利的賣點。在人們看來,與那些從病死腐爛在墳墓里的死人或被掛在絞刑架上多日的犯人身上得到的牙齒相比,從那些死于炮火和軍刀下的相對健壯的年輕人身上得到的牙齒要好得多。
讓死者的牙齒重新咀嚼
牙醫們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人牙供應。由于總是牙源不足,所以價格一直不菲。1781年,倫敦吉拉德大街上的保羅·居里昂給人鑲一顆人造假牙收費半個基尼,而一顆人牙的價格則是其4倍。一排人造上牙標價20鎊10先令,而人牙則標出了3l鎊10先夸的驚人高價。有時,窮人會被勸說出賣他們的好牙。1783年,有個牙醫在紐約的報紙上刊登廣告求購完好的牙齒,每個出價兩基尼。但只有那些走授無路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牙齒。當然,死人是不必勸說的。
對那些眼光高的牙科病人來說,從戰場上獲得的牙齒是再理想不過的了。但他們并不總能如愿。許多二手牙來自停尸間、解剖室和絞刑架。最大的牙齒供應者是那些盜竊尸體賣給醫學院的“掘尸盜墓者”。牙齒買賣是他們這個行當的額外收入之一。即使所掘得的尸體高度腐爛不能供解剖之用,把牙齒取下賣掉也還能得到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
阿斯特利·庫珀是19世紀早期倫敦最著名的外科醫生,他手上就掌握著整整一幫掘尸盜墓者。他從那些人手上買到尸體,而牙齒則流向別處。根據他侄子、《阿斯特利·庫珀生平》一書的作者布蘭斯貝·庫珀所述,那些盜尸者通常都不想大費周折將尸體帶走。書中寫道:“盜尸人并不總是掘開整座墳墓去得到整具尸體。因為在那時,僅靠出售牙齒所得就足以與盜尸掘墓的風險和麻煩相抵了。倫敦的牙醫那時都從這些人手中購買牙齒。”不用說。牙醫們是絕對不會承認這一點的。他們只會信誓旦旦地向病人保證,給他們配的牙齒來自最安全可靠的途徑——戰場。
滑鐵盧戰役之前,半島戰爭(指1808-1814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拿破侖戰爭)已提供了大量的牙齒來源。獵牙者跟隨在軍隊后面,等活著的人撤離戰場,他們就蜂擁而至。《阿斯特利·庫珀生平》一書中引用了一位獵牙者的話:“只要打仗,就不怕搞不到牙齒;一有人倒下,我就馬上把牙齒取下。”那時,牙齒供過于求,許多牙齒被裝進桶里運往國外。1819年,美國牙醫利瓦伊·斯皮爾·帕姆利(潔牙線的發明者)曾寫道,他“擁有幾千顆牙齒,都取自死在戰場上各種年齡的人身上”。
到這時,第一批瓷質牙齒已開始出現。最初瓷牙太白、太脆,咀嚼時會發出討厭的刺耳聲音。后來,在1837年,倫敦的假牙制造者克勞迪厄斯·阿什出于對死人牙齒交易的深惡痛絕,完善了瓷牙的制作工藝,并開始進行商品化生產。即便如此,人牙交易還是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下半葉。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人牙供應增加。1865年,據當時的《蓓爾美爾報》報道,倫敦的一些牙醫仍然不愿轉為使用瓷質牙齒。因為那時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的人牙來源:在大西洋彼岸,牙齒掠奪者們正忙得不亦樂乎,跟在美國南北戰爭軍隊的后面,忙著打掃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