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故事,叫“指鹿為馬”,說的是秦國的趙高在準備清除異己之前事先搞了次民意調查,牽了只鹿來到大殿上硬說是馬。借此考驗群臣的立場,看到底哪些人跟自己是鐵桿,屬于那種“心心相印”,跟自己統一戰線,至少暫時能夠捆綁在同一輛戰車上的。
撇開道德的因素不談,趙高確實人如其名,這一招棋實在是高!對于當時大殿上的群臣來說,這道看似簡單的題目,其復雜性并不比相對論遜色多少,究竟該說鹿說馬呢?群臣心里都沒底。眾所周知,站錯隊的危險性不比私帶易燃易爆物溜上火車的危險性低,君不見曾經煊赫一時的曹雪芹祖父不就是因為在雍正的問題上站錯了隊,落得家破人亡嗎!所以趙先生這個題目后來自然而然要了很多人的腦袋。
于是,很多聽說過這個故事的人牢牢吸取了這個教訓。時間一晃過去很多年,等到唐末亂世的時候,又出了個有名的梟雄朱全忠,也就是朱溫。說這朱全忠雖然是草寇出身,但人家畢竟沒事的時候也喜歡聽聽評書,普及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一天,朱大人和一群幕僚外出游玩,看到一棵柳樹,朱大人無意中說了句好大的一株柳樹啊!幕僚們都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溜須拍馬的好機會,遂紛紛上前附和。
老朱一看這事不對勁!這群平時看上去滿嘴仁義道德的先生遇到事情咋都這德行,這可對以后與群雄爭奪天下、逐鹿中原不利啊。于是,老朱等幕僚們說完,又接著說,這么好的一棵柳樹應該可以做多好的一個車轱轆啊!老朱話還沒落音。幕僚們又開始紛紛附和。等該附和的都附和完了,老朱一掃滿臉的笑容,露出猙獰的目光說:“我聽人說秦時有人指鹿為馬,今天明擺著的一棵不能用作棟梁之材的柳樹竟然被你們說成這樣。你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幕僚們誠惶誠恐、大驚失色,老朱一不做二不休,吩咐左右把剛才附和的幾個幕僚一刀“喀嚓”了事。
幾乎是同樣的一個故事卻導致了兩個不一樣的結局:開頭是正直、堅持己見的人掉了腦袋,后來是圓滑的人丟了性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西方經濟學里有個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原理,把信息的掌握分為三個標準:完全掌握信息、掌握了一部分信息、沒有掌握任何信息。在這兩個故事中,出題和答題雙方對答案所指向的信息的掌握,顯然是有層次的。
趙高和朱溫無疑都是信息的完全掌握者,因為他們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而殿上的群臣和幕僚們手中掌握的信息量是極其有限的,只能憑一時的觀察和往常的經驗積累來揣度出題人的意圖。在群臣與趙高的博弈中,正直、堅持己見的人忽略了是鹿非鹿這個常識性問題背后隱藏的信息。而在幕僚與朱溫的較量中,幕僚們卻在一味逢迎的時候失去了理智,忘了去分析朱溫這個不合常理的舉動究竟包含著什么樣的目的。最后有人掉腦袋也就在所難免了。
穩健是博弈的要務,在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博弈。如果博弈真的如“指鹿為馬”那般不可避免,一定要小心謹慎地應對。任何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往往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對方很可能是在預設一個溫柔的陷阱等著你去跳!只有充分分析了其潛在的危險性,盡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才有利于你最后的決策。
在這中間更不能盲目地套用教科書式的處理方式,因為典故不是一個人的典故。教訓也不是一個人的教訓,當一個經典的教科書式的案例在被你應用的時候,你的對手很可能正在利用這個經典案例反向操作,引誘你跳進他的又一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