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號稱信息時代的今天,數據和信息的潛能其實并沒有被完全釋放,數據本身也要隨著企業客戶的需求而更加智能化專業化。在技術和服務兩方面實現信息的商業價值,正是IBM老牌“隨需應變”概念的題中之義。
去年11月,IBM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商業智能公司Cognos,是為IBM收購史上最大手筆的收購。之前的幾年,IBM業已陸續收購了包括PrincetonSoftech、FileNet在內的一些軟件公司,甚至還在2002年以40億美元收的購普華永道咨詢部門。IBM自2001年來對近四十家軟件公司的收購,使得外界對其數據戰略充滿好奇。
關于數據的使用增長,IDC在2007年的報告預測指出,截止2011年,企業數據將以每年60%的速度遞增。數據與日俱增使得數據管理、內容管理的成本龐大且日趨復雜,同時需要在每筆交易中向每個用戶提供可用信息,所有這些都驅動各大企業的CIO重新考慮信息傳遞的策略。
“獵豹”回歸
IOD(Information on Demand)是IBM在幾年前提出的企業應用信息的新理念。這并不是簡單的產品或者數據庫,或者說,并不單單是數據庫,而是超于其上的動態方案。
關于IOD的內涵,IBM大中華區軟件集團中國區總監林鴻昱先生說道:“IOD理念所傳達的利用信息的思路是通過在適當的時候,以最合適的方式和流程把最可靠的信息傳遞給需要它的人們,以此來幫助他們把握機會和應對競爭威脅”。企業通過實施信息隨需應變戰略可以在優化信息管理架構的基礎上減低成本;通過交付可用信息來提高業務決策的準確性;有效地管理風險,并符合法規遵從,利用信息來實現業務轉型和通過主數據來實現對數據資源的控制?!?/p>
5月6日,代號“Cheetah 2”(獵豹2)的IDS 11.5全球同步上市。作為長久以來備受客戶歡迎的IDS系列服務器,這個翻譯作“獵豹2”的IDS提供的快速在線交易處理功能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處理大量數據的成本是很多企業頭疼的問題。在以往IDS系列穩定性能的基礎上,“獵豹2”允許客戶以更少的硬件服務器管理相同數量的數據,這就降低了客戶對軟件許可、管理成本、能源和空間的需求。除了成本控制,數據軟件能否提供便捷的數據在線更新、管理也是企業選擇數據服務的關鍵因素。尤其對于很多缺乏管理數據庫的專業IT員工的中小企業來說,面對需要不間斷信息訪問、數量在不斷增加的數據,“獵豹2”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把數據工作外包”的幫手。
然而,面對一堆收集甚至管理好的數據,對企業決策來說,仍然缺乏實質價值,因為數據并不等于信息。
在信息整合方面,IBM宣布推出了首款主數據管理軟件IBM InfoSphere Master Data Management Server。對于主數據的界定,在功能上,它更接近以業務為導向的數據提煉。企業中有很多數據是分散的,“沒有站在更高的角度。而這些信息是應當站在更高的角度來進行中央管理:統一管理,統一分享。至于怎么樣提煉出來,怎么樣管理,這是主數據管理最主要的東西”。IBM開發中心信息管理發展高級經理Jerry Zhu先生這樣說道。
客戶的客戶
在今年3月份IBM的一個發布會中,我們記得當時IBM提出了五項改變未來的技術,其中一個就是使醫生具有“超強診斷力”的電子病歷?;仡^來看,一個尚屬IT范圍的公司,涉及了很多“非IT”的領域,并切實地研究針對這些用戶的服務。

談到這種思路,IBM中國信息軟件部華南、西南總經理鄧曉暉解釋說,其實我們在考慮“客戶的客戶”:“十多年前,那個時候IBM在行業里是有它非常獨特的地位,更多的是別人來看IBM有什么給他,后來我們是說要更多的考慮客戶需要什么,到今天,我們考慮的是說客戶的客戶需要什么。”
正如他所說,現在的IT廠商,去到客戶面前說我帶給你什么技術,客戶可能很興奮,但是真正的困惑并沒有解決。客戶真正需要解決的,是要在績效方面提升?;贗BM更多的定位,不單只是賣產品,方案里更多的內容有IBM相配套的咨詢。用硬件平臺、存儲、中間件來支撐整個完整的方案。這種近乎企業數據保姆”的全方位服務,讓IBM成為2007年全球發展最快的數據庫軟件廠商,拿醫療行業舉例,從2006年的不到1%到現在的50%左右的醫療客戶在使用DB2系列產品。
除了技術上的隨需應變,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上的隨需應變也讓IBM的地位更加鞏固。
面向全世界
對于IBM中國市場的增長,IBM軟件部中國區DB2信息管理技術經理劉晶煒顯得格外有信心。IBM將這次會議的地址選在廣州,也有其意義所在,IBM發現,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的訴求反而比大中型企業更加豐富、多樣化,更有代表性,也更有活力。在華南區,有很多中小型企業給IBM帶來機會,IBM也將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積累的案例、經驗,應用到更廣泛的數據海洋。
同樣的關系類比也適用于中國區與世界市場的比較:對于經濟增長持續幾年以兩位數的速度發展的中國,其變化之快,需求之多讓IBM看到了巨大商機。鑒于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IBM提出了“Made in China”的思路,在科研方面,IBM在中國部署有最大的研發基地,5000多位工程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與美國IBM交叉同步,進行追逐太陽的研發創新工作。中國的研發中心,比起IBM其他的7個研發中心,有一些“不一樣的寶貝”—一個行業的發展,不在于基數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能把握一種潮流,能否定位好一個戰略中心,“就像浦東浦西的發展,一個地方后起的模式會對另一個地方的發展有意義”,劉晶煒比喻說。
從技術到服務,IBM都在踐行“隨需應變”。這不禁讓人想到與IOD概念也頗有聯系的SOA框架。SOA強調的是軟件業的零件化,是化整為零的軟件業新標準和模式。IOD也好,SOA也好,除了概念的誘人,也越來越引導我們這樣思考:IT廠商已經不是沉默的羔羊—不再是拿出產品,讓用戶一如往常的適應、學習,而是開口去問客戶,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根據需要設計產品,并且跟蹤適應這種需要。每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和實踐都給我們一種誘惑,一種方向。除了實際推出的產品,IOD更多了給人一種理念啟示,這種啟示,但愿也能擴展到其他行業,讓死盯市場的人們更加積極的擁抱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