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邱應儀,是明朝翰林院編修黃志清之妻,出生于福建晉江名門,擅長詩詞,可謂天生麗質,博學多才。她出閣前就已芳名遠播,深得才子佳人的推崇,自嫁給黃志清之后,便深居簡出,慢慢從人們視線中淡出。
黃志清雖說是當朝一代大文豪,名聲顯赫,為人處事卻十分謙虛謹慎,沒有一點名家顯貴的架子。因此,無論在官場,還是在民間,他都有極好的口碑。這對夫妻令許多人羨慕不已。
卻說這一年,離家多年的邱應儀,突然覺得特別想念故鄉,很想請黃志清陪她回福建晉江老家探訪。黃志清為了實現妻子的夙愿,便告假陪妻子前往故里。
多年悄然無聲的邱應儀,剛一露面,就好像平靜的湖面上拋進一粒石子,猝然激起了陣陣漣漪。為避免節外生枝,夫妻二人一路緘默而行,不敢有絲毫張揚。盡管如此,得到消息的文人墨客,還是不斷追蹤而至,其中向邱應儀討教的學子更多得像走馬燈一樣。
平時夫妻二人一直是互敬互讓,恩愛有加,如今出訪,黃志清一路上聽到的皆是對妻子邱應儀的贊美之詞,不免心生妒意:“想不到我堂堂翰林院編修,在民間竟然還不及區區一灶婦,真是可憐可嘆呀!”
按理說,黃志清應該為自己有如此才貌雙全的妻子自豪才是,可他卻不這么想,覺得自己在妻子面前丟了面子,心里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一路上少言寡語,悶悶不樂。
夫妻二人曉行夜宿,不日便來到了晉江城。三月的江南,正是鶯飛草長,到處呈現出美麗和吉祥,令邱應儀感嘆不已,詩興大發。多日一直郁郁寡歡的黃志清,在妻子的感染下,也敞開胸襟對詩抒懷,夫妻二人各顯身手,妙語連珠,佳句迭出。
卻說夫妻二人剛回家住下,黃志清大學士陪妻回故鄉探親的消息便不脛而走。第二天就有許多推崇黃志清夫婦的人找上門來,其中有學子登門拜師求教者,也不乏給黃志清送禮的地方權貴,為攀高沾光而來,但更多的還是為了求黃志清的墨寶。這使黃志清郁悶已久的心情,得到了暫時的慰藉。
黃志清夫婦對來訪者熱情接待,有求必應,自然是應接不暇。說來也巧,這天,正巧趕上一位姓徐的富商新樓落成,想請黃志清給他題寫匾額沾沾光,但又怕請不動黃志清,在眾人面前丟了顏面,于是備了厚禮,求當縣令的親戚給黃志清寫了封親筆信,這才登門相請。
徐員外見黃志清答應邀請,十分高興,便請黃志清即刻動身。黃志清為了在妻子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才學,決定帶妻子一同前往。邱應儀不諳內里,欣然應允。她如同出籠之鳥,恨不能把多年來壓抑在胸的郁悶通通釋放出來。
一行人簇擁著黃志清夫婦來到了徐府剛剛落成的樓房。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聽說黃志清要親筆給徐老員外題寫匾額,早已恭候多時;許多平民百姓得此消息也趕來看熱鬧。黃志清與夫人一走進徐府,就受到了熱烈歡迎。黃志清不慌不忙,在匾額前略加思索,取南宋大詩人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之精華,提筆揮毫,準備題寫“聽雨樓”三個字。不料,落筆一時疏忽,竟然把“雨”字誤寫成了“月”字,于是就寫成了“聽月樓”。三個大字雖然蒼勁有力,令人嘖嘖稱贊,字面上卻講不通,他想馬上補救,又想不出好的辦法。黃志清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站在那里,顯得有些尷尬。他暗自叫苦不迭,本想在妻子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才氣,不料反在妻子和眾人面前出了丑。
這時,只聽圍觀者議論紛紛:“想不到一代大文豪,竟然寫出這樣文不達意的東西來,看來這翰林院的大編修也不過如此!”也有人說:“古來有望月、踏月、賞月,何來聽月之說?真乃稀奇之極!”總之,說什么的都有。
黃志清聞聽此言,心中雖然不是滋味,但他畢竟見多識廣,很快就鎮靜下來,認定自己一定會找到自圓其說的補救辦法,所以他面沉似水,一直沒有言語。
始終依偎在黃志清身旁沒有說話的邱應儀,聽了眾人的議論,再看看丈夫不動聲色的樣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馬上說:“看來諸位對這個‘聽’字的意境,還是心存異議,不如請志清稍事休憩,奴家給諸位解來聽聽。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邱應儀說罷,接過黃志清手中的筆,鋪好宣紙,飽蘸香墨,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聽月詩”。
聽月樓頭樓太清,
倚樓聽月最分明。
摩天咿呀冰輪轉,
搗藥叮咚玉杵鳴。
樂奏廣寒音細細,
斧斫月桂響叮叮。
偶爾一陣香風起,
吹落嫦娥笑語聲。
邱應儀收筆展字,眾人看時,竟是一片贊嘆之聲。原本不合邏輯的一個“聽”字,讓邱應儀這么一解釋,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妙趣橫生。
黃志清沒有想到,自己一不留神誤寫了一個“月”字,卻被妻子演繹得如此美妙絕倫,從心里佩服得是五體投地。
邱應儀筆下的“聽月詩”,意境幽深,語句傳神,讀來令人心曠神怡,更讓人對“聽月樓”的妙筆贊不絕口。剛才那位對“聽”字大放厥詞的秀才,也改變了看法,說:“一個‘聽’字就可見翰林院編修的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到底還是大學問家,小人慚愧,真乃慚愧之至!”
從此,徐員外這座不起眼的小樓,因為“聽月樓”一塊匾額而名聲遠揚,邱應儀也因此備受世人敬仰。后來,徐員外將此樓改為商號,居然賺下萬貫家財。更不為人所知的是,黃志清回京后,誠心誠意地拜妻子為“一字師”,從此再不敢嫉妒邱應儀。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