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是感受力深入本源的介質,相當于戲劇中的道具。
詩意來自感覺系統(tǒng)對本源的反射,寫一支口紅和寫一場戰(zhàn)爭,情懷沒有大小之分。情懷的大小來自一束反光的指向。心靈對世界的感觸沒有空間和場域之分,相對心靈的豐富性,沒有人會因為喜歡喝茶水,而放棄果汁和咖啡,除非他要當一個茶飲專家。
有一種情形是他確實嗜茶如命,而這種個性化嗜好又的確吸引眼球。因歸類化的題材標簽容易獲得關注。這是一條較易通向成功的路徑,但不是一條推而廣之的詩寫標準。
對一個心存熱愛之人,天地之大,心靈經過之處,皆是詩歌的地理版圖。
命名的質疑
詩的本質是自由與美。
命名,無論何種形式,又讓詩回到了框定和限制。
把零散的物什集中于抽屜,不能改變物的本質屬性。
命名,是文本不自信的表現,命名的邊框和界定不過是功利主義的合謀者。用片斷式的概念、思想來消費一個群體和一個時代。命名掬起了五彩的水泡,卻消解了詩歌的本質,并漏掉了足以糾正一個時代的名字。
這個時代該浮出的都浮出了。唯有堪稱偉大的那個詩人。他的詩歌和名字尚沉潛在水底。
隔和通融
知識和學養(yǎng)不能把詩人從人群中區(qū)分出來,唯一區(qū)分于人群的是纖細敏感的直覺。從自身到他人,從心靈到世界,這種直覺沒有隔,沒有疆界地承擔自身及自身以外的悲喜。詩人的心靈是通融的,認同并理解萬物。
當詩人處在人群中,他敏感纖細的神經末梢首先抵達了他們,而他們的大多數尚在自我的邏輯之中,并把自我的邏輯引升為放之四海的標準。
詩人求異認同。求異的詩人本來就是人群中的異質,他在他們之外,繼續(xù)承擔他們的愛與恨,承認世界的多維與豐富。并認同一份排斥和責難,因為認同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方式。
回歸
詩人白雪徐紅堪稱一種現象,她的詩是優(yōu)秀的,但她獲得的關注或許已超出了文本的意義:
寧靜停在山谷,
鳥啄破了殼,
小蝌蚪在河塘里游來游去,
漿果一個擠挨著一個。
深水靜流,
天籟之音清澈。
憂患意識已然生成,
寂靜,仁愛,如此溫良。
這是以道家思想為根系的本源式寫作,物我合一的禪悟,臆念的流動,讓詩行看上去跳躍很大,如果對傳統(tǒng)文化理解太少,讀她會有些不著頭腦,你讀不懂她,那是你自個的錯。
她的詩寫揉盡了東方式的哲學和審美:傳統(tǒng),含蓄,沉靜,清靈、通透、溫良,包容,親和,母性,一種水意融融的東方式回歸,恰為心靈焦渴的現代人提供了清涼的精神棲居之所。
讀者對她的認同有源可尋。
純粹的感覺和質地
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河水不再清澈,面粉沒有五谷的香味。這個時代,純粹的人和事好像已遠離了塵世。
前幾天讀郁蔥老師,驚訝于他的純凈、本真、飽滿、專注、細膩、絕決和開闊。這是他的“關于我”:
我真的覺得
沒有什么不滿足
我有東西可寫
有人喜歡
讀一些書
有欲念
總在遠處,看著一些人
喜歡聽音樂
愛看畫展
有時,偏偏在下雨時
出去淋著
我真實,理想主義
喜歡潔凈
我純真而飽滿
喜歡非常專注地
去做一件事
喜歡非常細膩地
惦記一個人
我走一條路
就會走得,很遠
我撕一張紙
就會撕得
很碎
沒有似是而非、沒有無聊的纏繞、沒有虛張聲勢。不夸張、不矯情。但有立場、有溫度、有質感,有血氣、有操守。
如同忽然遭逢了人類的童年,看見雪,鐵,金子,泉水。這樣純粹真實又個性鮮明的事物。這些,久違的文字裹緊的誠信。
我們讀他:因為本真,所以信賴;因為誠摯,所以熱愛。
路徑
讀過李雙再讀默溫,感到二者血源相通的氣息。偶讀葉麗雋時,也有可能是血脈偶合,也有可能是一種浸透,我不得而知。但感到從路易斯到她有一條路徑。
說到對國外詩人的吸收和借鑒。很少看到這樣的路徑,看到的只是生吞活剝和消化不消的胃。
就是小小的新浪果園,有過第一,第二和第若干枚紅果子后,第二天,你會發(fā)現,每一顆樹上的果子都比紅果子更像紅果子。
昨天讀到江非的這首本·拉登。也是在讀一條路徑,好的詩歌總在題材之外言說。
我把我黑色的背心拉起
蒙住半張臉,問你
像不像本·拉登
你說不像
本·拉登不是這個樣子的
并不是誰有一塊黑布
就是本·拉登
在有本·拉登以前
起碼要有一位本·拉登母親
本·拉登父親
本·拉登的教堂
本·拉登的祖國
本·拉登用過的地圖
然后才是拉登本人
拉登躺在拉登的搖籃里
拉登的尿布濕了
拉登第一次去山頂
其他人都去了教堂
拉登制造他的選票
在一片沙漠的反面
趕著一群少年的羊
羊和他一起在路邊啃草
拉登在修剪絡腮胡子
拉登沒有回來
本·拉登母親在想她的兒子
本·拉登父親在等他的兒子
這是一塊黑布
如果換成一塊紅布,也是如此
一首詩的多種受難方式
詩存之于內心,是一種生存或生活的選擇。一個時代總會有太多的詩,無疾而亡或壽終正寢。也會有太多的詩正在受難。
一首詩有多種受難的方式,必有一種是詩人要代替它承受的,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白的《清平調》等便是。
一首詩有多種受難的方式,必有一種是它代替詩人承受的——它被扔在垃圾箱,被關進死牢,被斬首,被封殺;它美麗的處子之身正被老朽在放大鏡下欣賞玩弄,它絕世的美玉之質在二道販子手中被拈量,被玷辱。
一首詩面世之后將一再被改寫,被補充完成。所以僅僅在紙上書寫是不夠的,你還需要賦于詩歌沉靜的美和尊嚴。
奢侈的孤獨感
這片荒涼的水域。讓大多數心靈感受到寂寞,鐘擺聲音帶來的機械和枯燥。寂寞水一樣清澈后,天空一樣幽藍后,打開的才是孤獨。
孤獨像一枚果子,香郁而有渾圓的形狀。有幸享受孤獨的人感到了時光的蔥郁和富足,更多的人來不及孤獨。他們太需要溫暖了,那怕是泥塘和沼澤中的溫暖,也要一腳踩進去。
愛的界碑和區(qū)域
第八日
我寫下的詞語披掛著
盲目的花籽和果實
風吹向那里就在那里生根、發(fā)芽
天空太大像我的愛
無從取舍
第八日上帝喝酒去了
留下我繼續(xù)創(chuàng)世界
手握生殺大權
親愛的酷兒
親愛的玻璃蕾絲邊 ……
親愛的的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
親愛的花籽和果實
誰讓你們困在變異的詞性里?
我是一個外省的詩人
我的詩歌沒有底線也沒有中心
現在我把你們鋪展開
像鋪展我的困惑也像鋪展一個陌生的國度
如果同一個太陽照亮了
你們的海水和礁石
我這個長久注目者 會不會為另一個世界
彎下腰去
此詩意像明晰,讀來不明晰是因為詞語的限制。生疏的詞語代表了人群對塵世了解的限度。我可以做到更明晰,可是放棄了。因為我早已不為悲哀地想過,詩不是寫給所有人的,僅僅是能讀懂它的人。僅僅是伯樂和知音。何況這首詩真的是寫給少數人的;何況在這首詩里,我的愛大了點,多了點,一只腳踩進了禁區(qū)!
對還是不對?
我有過很深的困惑,和詩友李滿強談到詩人對人類的關注的界限,他堅定地認為是全人類,我想也是如此。大愛沒有界碑和區(qū)域。一個詩人的內心也不分界碑和區(qū)域。
想像和想像力的平衡術
風是輕的,若無中生出的有。無所拘束的想像力和風一樣,隨便吹過一樹葉子,都聽得見噌噌噌的速度。那是風穿越的速度,也是風一片片翻動葉子的聲音:從一片樹葉到另一片,它在稍縱即逝的停留和輕微的摩擦中借到了更多的力,繼續(xù)吹。
風一直這樣吹下去就到烏有國了吧?
可是風沒有在空氣里吹,它在樹葉上吹,每一片葉子都在平衡風,讓風改變方向,卷入其中的香味和果子,給了風活生生的氣息和質感,無中生有地落向生活本身。
葉子糾正了風的方向,風糾正了時間,空氣和一處居所。想像和想像力的平衡術是一種技藝,掌握它的人本身就是一首衿持,優(yōu)雅,淺淡,含蓄又豐盈的詩,并以詩的方式途徑了自個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