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醒石,1977年1月1日生于河北省無極縣,1996年畢業于石家莊學院美術系。作品入選多種年度詩歌選本。目前在石家莊胡編雜志、亂寫文字、瞎畫水墨、正兒八經生活。
上下都很平坦
誰會相信一塊平整的田地下面
是座遠古的墓穴?時間的犁鏵翻得再深
也不能觸動它。你相信。
你相信將近而立的男人就是墓穴,
陪葬的隱私越多越偽裝成平坦。
將近而立之年你成了明白人,
很少再把自己交給同類。
理解又怎樣?不理解又能怎樣?
越孤獨越強大,
秦國不會陷在集體的稱謂中。
今年唯一一次是與某人談論彼此的愛情,
你不敢再像荊軻那樣單刀直入。
先是朋友之間彼此端詳、互相寒暄,
話說多了,自然會圖窮匕見,
抖出陳年老帳,回憶尷尬時光。
酒喝多了就成了兄弟。
兄弟,多么要命的一個詞;
兄弟,就是把你的隱私挖掘出來當作寶藏的那個人;
兄弟,就是反而將你當作殉葬品的那個人;
兄弟,就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個人。
距離再次產生。
隔閡又算得了什么?
何況墓穴主人與盜墓者之間的隔閡?
一個遠古的魂靈不需要現代的盜墓者來安慰。
敞開一次又算得了什么?
怪圈
那時候我比天高
冀中平原的天,離地平線只有三尺
之間全是三尺高的玉米
我身長三尺一。而蛇長七寸
正吐著信子試探我的腳趾
我嚇了一跳,它調頭就跑
它逃跑的動作緩解了我的驚悸
我抓住它在手中玩了一會兒
沒有比恐懼更好的玩具了
涼酥酥的感覺直通后背
脊髓中,也有一條蛇逶迤而行
玩膩了,用鐵鍬把它剁成兩截
蛇頭扔到村南,蛇尾埋到村北
即使被眾神發現,此事也有頭無尾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熱血動物也有一腔冷血
連我都為自己的笑聲戰栗
沒想到它還會在傍晚出現
原來它才是最高的,在云彩中間
張開血盆大口
太陽向萬物噴射著鮮紅的毒液
原來它才是最長的,與地平線等長
細鱗閃著霞光已將村莊團團包圍
熱風吹來腥氣,它把身體收緊
二十年后,秸稈已經還田
我已身長五尺
至今還沒有走出這個怪圈
村莊和我都成了它身體的一部分
每到秋天村莊會蛻掉色彩斑斕的蛇皮
每到深夜我就想吞下我自己
天上人間
我不希望自己與故鄉有同樣的命運
地圖上,無極縣位于首都正下方五百華里處
既無丘壑,又無塊壘,一貫溫和恭順
一只癩蛤蟆就能吞噬破蛹化蝶的思想
一只蘆花雞就能遏制螳臂當車的行為
如此這般,進入平庸的中年
記憶里總有農藥殘留,再收獲千次又有何用?
而父親卻不這么看。芒種過后
他用聯合收割機給麥田剃了個“板寸”
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楊樹,像一根沖天小辮
大地一下子年輕了三十歲
我可以俯身與它一起玩耍
把月亮當成玻璃球,彈到天上,在星漢中遠遁
把黑夜當成隱身衣,捉迷藏時,在人間找到靈魂
平原
平原上也有起伏的生活
一半是因為風,一小半是因為革命
還有一部分是萌動
當風吹滅了漫天的火燒云
吹亮了灶膛里的星星
村莊沉浸在芫荽清香的月色里
貪吃燈油的少年,放下高中課本
平躺在床,身體某一部分
竹竿一樣挺立
試探著,向虛無之處刺去
又趕緊縮回來,像捅了馬蜂窩
理智反撲過來,欲念作鳥獸散
懊悔和不安,惴惴到天亮
這種茫然的日子持續經年
直到犬齒磨平,思想長出贅肉
嗡嗡叫的青春時光
從額頭飛走
留下一個碩大的膿包
痛感消失日,便是膿包成熟時
成熟為另外一顆心臟
代替大腦進行思考
并以種種堂皇的借口
把平原的夢想扼殺在無邊無際的地平線上
大撒把
一輛快要散架的二八加重破自行車
與十六歲的我重新結合為一個整體
脊椎匍匐下去,成為自行車橫梁
嘴巴張開充作鈴鐺
與課本無關的鏈條驅動朝陽和落日
與青春有關的齒輪在飛馳
以為扒著拖拉機就能超越自我
以為靠左腳觸地就能在錯誤面前急剎車
尾隨某個女生,在黑板上畫出
兩條沒有交叉的拋物線
又被老師當作反面教材重點分析
在大撒把中平衡理想與現實的緊張關系
在倒栽蔥里體驗成績與人生的混蛋邏輯
當時暗自慶幸
如今腸子都悔青了,上帝這個庸醫
竟然早早地把我那截正常的闌尾
像氣門芯一樣拔去
壁虎
少年時沒有扔出去的磚頭
如今砸在父親腦袋上
父親沒有追來,他卻從黑暗中驚醒
——原來是一場夢
父親三年前就病死了
三年中母親偷偷哭過兩回
這使他懷疑那些日子的真實性——
兒時他是母親的小尾巴
母親是母老虎不是壁虎
壁虎急了會自斷尾巴逃命
上小學前,母親片刻沒離開過他
是他離開了母親
他越長越像自己的混蛋父親
脾氣暴躁,酗酒打架
一山不容二虎,誰都是誰的克星
他是父親的獨生子
父親總想拿鞋底拍死他
還沒動手
母親早已呼天愴地
肢體不停地擺動著
像壁虎逃跑后留下的尾巴
壁虎蹤影不見,逍遙事外
疼痛卻留在了尾巴上
刺猬
煙囪林立的城市無比灰暗
像一只巨大的刺猬在冬眠
他的青春是水泥中獨有的紅色
是刺猬脊背上的山楂果
冰糖已經熔化成透明的翅膀
油鍋已經燒熱
激情豎起來,硬的像一根竹簽
輕易就將靈魂穿成一串串
如今十把鑰匙也打不開一把鎖眼
現實如此堅固,世事如此繁難
他只不過是一個人
在不合時宜處,說了幾句風涼話
他只不過是一根刺
在刺猬受驚時
和其他的刺,蜷縮成一團
(選自《詩選刊》電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