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見
長者對幼者,父母對兒女,孩子們對小動物,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保護的心理,殊不知,有時候保護也是一種傷害。
國家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修建了與大自然條件相近的野生動物園,讓那些動物免遭自然的嚴酷考驗和人為的傷害。這本應是一件好事。可是當人們看到一群被“保護”的獅子在面對自己的美餐——一頭活生生的黑牛,竟不知進攻,反而被其嚇得連連后退時,不能不為它們感到悲哀;而在原始叢林中,即使是幾只未成年的幼獅也能擊倒壯牛,分而食之。這種差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來,野生動物園里的獅子們習慣了人類的保護,變得膽小懦弱,幾乎喪失了攻擊對手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它們根本不曉得自己的先輩們曾經在自然界中是多么的勇猛。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保護”所造成的傷害啊!
由此及彼……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為保護其免受傷害,筑造了孕育“花兒”的“溫室”,替他們遮擋外界的風吹雨打。然而,從孩子成長的歷程中不難看出,這也是一種傷害。孩子在“溫室”中學會了什么?也許學到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也許掌握了一兩門藝術技能,可他們往往學不到最主要的學問——如何生存。大部分家長,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于是“有求必應,一切代勞”,仿佛不如此就虧待了孩子,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急于保護孩子的父母們,不妨試著松開你們保護的手,讓孩子自己邁好人生的每一步。只有摔了跤才知道什么是痛,也只有跌倒了才知道什么樣的路不能走,不要讓你們的保護束縛了他們成長的翅膀,阻礙了他們飛翔的夢想。試想,一個沒有自立能力的人,怎樣立足于社會?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父母不可能永遠跟在他身后,那他該如何面對這些困難呢?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鷹,它們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是非常殘酷的: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便會把巢穴里松軟的鋪墊物全部扔出去。這樣,幼鷹們就會被樹枝上的針刺扎到,而不得不爬到巢穴的邊緣,此時,鷹媽媽就把它們從巢穴的邊緣往下趕,當這些幼鷹開始墜落將要到達地時,它們就會拼命地拍打翅膀來阻止自己的下落。最后,保住了性命的幼鷹,同時也掌握了作為一只鷹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本領——飛翔!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類呢?
早在清代,康熙的祖母就懂得:要培養一代偉人,必須對其經過一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嚴格磨煉。于是她對康熙的言行舉止,自幼便立下種種規矩,稍有逾越,即嚴加批評、制止。康熙五歲時,祖母就叫他隨眾當班當差,每日黎明即起,不得有違。在祖母的嚴格教育下,康熙終于養成了“儼然端坐”的習慣;同時祖母還令其自幼學射、刻苦練習,甚至達到了“咯血”的地步。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假如我們一味地依賴父母,不知自立,我們的生存能力就將喪失;假如我們一直懶惰,不知力行,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就會僵化,最后只能自食其果。面對風云變幻的大千世界,我們只有自立自強,奮斗不已,才會真正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自力更生之道,才能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
同學們,也許你家籠中的小鳥生活得很快樂,那是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了鳥籠的保護,不愿再做自由飛翔的小鳥;而我們的世界絕不只是一只鳥籠,而是整片天空!
【指導教師:關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