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居住的洞穴本沒有門,后來為了防御,門便誕生了。
每個人都處于不是門外便是門內的位置。外面的想進來,里面的想出去。該進的進來,該出的出去。該進的未進,該出的未出。不該進的進來,不該出的出去。于是,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無窮盡矣!有些東西,本可一目了然,但一旦被門隔著,就變得朦朦朧朧,虛虛實實,分外誘人。
門外本擁有一片迷人的云彩,卻希冀踏進那深不可測的門內,哪怕是陰影,也會把它當作美麗的夢幻;門內本有溫馨真摯的友情,卻去企盼門外渺茫的海市蜃樓,哪怕是廣袤沙漠,也會說它是遍地黃金。
其實,門內外一樣美好,只是人的好奇心太強,想象力太豐富了點。有的人進門粗野,露出其本來面目,出門卻衣冠楚楚、文明高雅,門內外判若兩人;有的門不該關的,終究關不牢,第一次農民起義打開了咸陽秦王朝的大門,之后,漢高祖又把它關上,世世代代,開開關關,關關開開,何曾停息。
于是門內外糾纏了難分難解的恩恩怨怨,演出了長長的連續劇。
大門該關的沒有關好,這就成了百年近代史上既屈辱又悲壯的一頁。
而后,有了南京條約、庚子賠款、辛丑條約、南京大屠殺……使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門是自己造的,既拒人于門外,又把自己閉于門內的小天地,你不讓別人看到你,你也無法看到別人。
或許“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閉關自守”等成語的運用便因此而經久未衰。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是人類理想中的夢想,但終究未能成為現實。
從茹毛飲血的年代起,經過長期的進步、科學的和文明的發展,那時,人類心中的門也會簡單化,人終將不再需要門,也不會再去造門。
【指導教師:曹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