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楊瀾的簡歷,那些冗長的頭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資深傳媒人士,陽光媒體投資集團創始人,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2006胡潤女富豪榜第五名,被選入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著有散文集《憑海臨風》,銷量超過50萬冊。這些輝煌,堆聚在楊瀾身上,使得她光芒萬丈。在很多人眼里,楊瀾成功得讓人吃驚: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嫁給了好丈夫,生了好兒女,開創了好事業,一切都完美得無懈可擊。但是楊瀾卻說,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幕。
成功人生的承轉啟合
楊瀾集多種身份于一身,她是文化名人,也是名主持、名電視人,還是著名的文化商業人士。楊瀾并無顯赫的家庭背景,走的也是大學教育就業的途徑,她能實現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機遇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知識和意志改變命運。楊瀾的成功經驗對現代青年有很強的啟示意義。分析她的成功道路,不得不提到改變楊瀾命運的4次轉折。
第一次轉折:央視節目主持人
1990年2月,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在全國范圍內招聘主持人。楊瀾以其自然清新的風格、鎮定大方的臺風及出眾的才華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進入央視后,楊瀾感覺到,這次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做傳媒就是她喜歡的事情。靠著自身的實力與魅力,楊瀾獲得了“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等。這是很多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徹底改變了她未來的人生道路。4年央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不僅開闊了楊瀾的眼界,更確立了她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
第二次轉折:美國留學生
1994年,當人們還驚嘆于楊瀾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時,她又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央視的工作,去美國留學。
在事業正上升的時候選擇激流勇退,這就意味著她要放棄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觸手可得的美好未來。但資助她留學的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這給楊瀾帶來了很深的觸動。
26歲的時候,楊瀾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國際傳媒專業。這段生活給楊瀾帶來了很大收獲,她的視野開闊了許多,更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她利用業余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于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這是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時擔當策劃、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實現了自己從最底層“壘磚頭”的想法。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臺,楊瀾借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第三次轉折:鳳凰衛視主持人
1997年回國后,楊瀾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當時,鳳凰衛視中文臺剛剛成立,楊瀾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正式開播。
鳳凰衛視的兩年,在楊瀾的職業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僅積累了各方面的經驗和資本,同時也預留了未來的發展空間。在鳳凰衛視的兩年時間里,楊瀾一共采訪了120多位社會名人。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構成了楊瀾未來職業發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節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除了會給楊瀾帶來一些具體的幫助之外,精神上的獲益也不可忽視。同時,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讓她的信息量獲得極大的豐富。
第四次轉折:陽光衛視的當家人
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衛視的工作。2000年3月,她成立了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由電視界轉向商界,準備打造一個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對于這次轉變,楊瀾表示,她投身商界不是簡單的為了賺錢,更為了實現她過去不能實現的媒體理念。

與大多數商人的低調不同,楊瀾始終站在陽光衛視的前臺。在報刊雜志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關于楊瀾的報道。她從一個做傳媒的人變成了一個傳媒名人。這種對傳媒資源運用的駕輕就熟,使得她的陽光衛視一誕生就有了許多優勢。2001年夏,楊瀾作為北京申奧的“形象大使”參加了在莫斯科的申奧活動。同年,“陽光文化”聯手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之——新浪網,開創了網絡和電視相結合的時代,又與四通合作成立“陽光四通”,開始進軍網絡業和IT業,這一切都給公司所有員工帶來了信心。終于,陽光文化在2003財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擺脫了近兩年的虧損。之后,陽光文化更名為陽光體育,楊瀾同時宣布辭去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她所熱愛的文化電視節目的制作中。
愛心延續 與慈善結緣
設立陽光基金
2005年10月,楊瀾設立陽光基金,專事公益慈善事業。對于楊瀾而言,除了堅守著自己那份難以割舍的電視情結之外,慈善事業已經占據了她大多數的時間。目前,陽光基金最主要的捐助方向是教育、環保和扶貧。在之后近2年的時間里,她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與一些名牌大學和其他慈善機構合作,設立研修班,進行慈善機構干部的培訓,幫助各類慈善機構提高他們的運營能力。
楊瀾以其親身經歷,深感中國的慈善事業還在拓荒階段。她說,人們的向善之心都是有的,但因為知識不足,了解不夠,才產生了種種誤解。這種誤解,不僅存在于一般人群,就是專業人士,也有許多誤解的地方。
設立大地震孤兒救助基金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災區孩子沾滿泥土的小臉,讓一位母親感到無法平靜,她就是楊瀾。大地震之后,楊瀾的第一反應是,除了捐錢,還能做點什么?
“13日那天我就很想去捐錢,很想做點什么,但真的不知道除了捐錢之外,還能做些什么。”在最初的兩天里,除了和大家一樣看電視、捐錢以外,楊瀾真的想不出還能做些什么。但等到平靜下來,楊瀾逐漸意識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會無事可做。
“第一時間當然是搶救生命,但是之后呢?還有災后重建,那個時候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于是,設立基金的想法在楊瀾腦中成型。想好了就做,她立刻撥通正在趕往災區路上的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郭長江的電話,說出自己的想法:“災后重建可能要花更多的錢,應該設立一個基金,而且,一定要做到專款專用。”紅十字會非常支持,而在確定“基金為誰設立”時,身為母親的楊瀾第一個念頭便是大地震的孤兒們。“我當時就覺得,捐款對象必須明確,應該是一個由女性參與的、能為孩子們做點事的基金會,于是就和全國婦聯副主席莫文秀通了電話,結果,十分鐘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了。”
基金的名稱是“汶川大地震孤兒救助專項基金”,將由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進行專項管理和運作。這筆專項基金將利用全國婦聯在基層的系統和渠道優勢,落實到鄉村一級的婦代會,收集孤兒的信息資料,把關愛送到他們身邊,充分發揮該基金的最大效用。

申奧形象大使
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2008奧運會一步一步臨近,楊瀾這個名字一直伴隨始終,在各大奧運主題活動上、在電視臺的迎奧運節目中,優雅的形象和睿智的談吐讓楊瀾幾乎成為了“北京奧運”的代名詞。
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第9號火炬手,楊瀾跑臺基廠那一部分。雖然參加過許多大型活動,但楊瀾此次卻顯得特別激動和興奮。“2001年北京申奧的時候,我作為陳述人陳述了奧林匹克文化這一部分,火炬也在其中,所以我覺得我和火炬接力有一種緣分。”楊瀾認為,能參加北京奧運火炬接力活動是一件特別神圣的事情。在整個傳遞的過程中,楊瀾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充分展示出了中國女性的風采。
做一個身心健康的平衡高手
家庭與工作都要做好
楊瀾是一位平衡高手。她既是眾人眼中的“職場完美女性”,又是兒女心中的“漂亮媽媽”。只要不出差,她每天都要抽時間陪9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一起看卡通、做游戲、學古文。
把工作開會的地方,改在自家附近的會所,這是楊瀾協調家庭與工作的最好辦法。“我開會都不去辦公室了,采取就近解決的原則。我的同事們都很照顧我,如果我在會所開會就知道孩子們在家,趕緊開完會就回去。”同時,楊瀾也談到了細心的老公。“大概從前年開始,每年的母親節,他會安排好這一天,我會得到一束花,我媽媽會得到一束花,我婆婆也會得到一束花,這個是他安排的,我覺得還是很貼心。”
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在楊瀾看來,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是母親的最大責任。“教育孩子,再好的老師都不能取代母親。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母親,她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維方式。語文、數學這些知識老師可以教會,但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嫉妒,如何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這些都需要母親去教他。”

提到自己的一對兒女,楊瀾說:“我覺得,有一個平衡和豐富的人生,要比單純在事業上成功更加可貴。我告訴孩子,學習只要盡力就行,90分就夠,不用考100分;應該出去玩,出去鍛煉;而當別人不公正地對待你,要知道反抗。小時候兒子被院子里的大孩子欺負,哭著回家了,我會說,回去,讓他們給你道歉。讓他在應該憤怒的時候憤怒,在覺得不公的時候表達,不能做一個唯唯諾諾的人。這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
做媽媽也是要學習的
前一段時間,楊瀾的孩子從上海轉學到了北京,剛開始時他很不開心,總抱怨說到了北京就見不到上海的老師和同學了。起初楊瀾勸他還可以交新的朋友,后來她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是教媽媽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里教育孩子的。其中有個小節就講的是搬家,書里說搬家在大人心中不是件特別大的事,但是在小孩子小小的頭腦中卻是件天大的事。因為他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別的同學都已經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個陌生人,他要面臨很多的選擇。
楊瀾說:“做父母的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用新的朋友圈來寬慰孩子,這會讓他有一種背叛感、負罪感。他會覺得媽媽幫我交新朋友,我就可以忘了老朋友。你一定要和他說,會幫助他與老朋友保持聯系。”后來,楊瀾就主動幫他搜集整理上海同學和老師的聯系方式,還建議他隔段時間就要打電話問候這些老朋友,回到上海要和他們見面聚會。
養生秘訣是充足的睡眠
人到四十的楊瀾在公眾面前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優雅氣質。很多觀眾都會問起她是如何保養自己的。楊瀾笑稱,睡眠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她說:“我覺得沒有什么比睡覺更重要的。所以我現在晚上出去參加派對的時間是很少的,我一天至少要保證7個小時的睡眠。”
身在職場,難免面對工作上的壓力,身兼數職的楊瀾更要應對太多的難題和壓力。楊瀾自有一套解壓方式。“第一,我會選擇購物來放松自己,當自己做得好的時候,我會給自己買件禮物來獎勵自己;而壓力大的時候,我同樣會通過購物來宣泄自己的壓力,給自己一個狀態回升的時間;第二,我通過運動來減壓。我現在最喜歡的運動是瑜伽和網球,這些都是特別好的放松、健身方式。以前我的身體比較僵硬,現在經過一年時間的瑜伽鍛煉,我已經可以盤腿坐下來了……”
作為一位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杰出女性代表,楊瀾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多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為了工作而給自己增加過多的身心壓力。人的身體是有一定承受底線的,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做一個身心健康的平衡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