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六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有明月,漢時有雄關。秦有白起、蒙恬席卷天下,漢有衛青、李廣威震四方。一個成熟的王朝,必然是“老、中、青”皆有強豪,年齡結構合理。日本圍棋史上一向盛產“不老松”,也從來不缺乏天才。即使是被中韓棋界甩在身后的今日,日本棋界也仍有表現不俗的年輕棋士與前輩們一較短長。
雛鳳清于老鳳聲
道的、吳清源、趙治勛被稱為日本圍棋史上的古今三天才。除了道的英年早夭。吳、趙兩位大師都在棋界巔峰屹立多年,成就甚至大大超出少年時期所受到的贊譽與期望。能夠讓“天才”穩步成長為“英才”、“大才”,這是日本圍棋的優良傳統之一。
現代圍棋的一個趨勢是:時代越往后,棋手攀上頂峰的年紀越小。所以,與年齡有關的紀錄總是被不斷打破。“二十三歲的名人”林海峰、“史上最年輕本因坊”石田芳夫、“十杰戰少年”武官正樹,這些閃光的名字早早成為萬千棋迷歡呼的對象,令他們的前輩坂田榮男、高川秀格等人頗感失落。
天才光芒的閃耀到了趙治勛出場的時候達到頂點。六歲渡日,十一歲入段,這一紀錄至今仍為日本圍棋之最。十九歲奪“專業十杰戰”冠軍步人頭銜王行列,二十四歲成為“名人”,不到二十七歲便獨攬“大三冠”,如此輝煌的成就令眾多雄心勃勃的競爭者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怎么與這個“怪物”生在同一時代!
趙治勛為日本棋界吹來的清新之風令傳統秩序大變,“六大超一流”的說法也是在趙治勛雄視天下之后真正定型,日本現代圍棋最燦爛的時代事實上與歷史上所有強盛的王朝一樣,是一個年輕霸者替代老一輩盟主的過程。
圍棋與音樂、美術、書法等其他藝術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在于,她的競技直觀而殘酷,再高的境界,如果禁受不住莽漢的一記重拳,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日本圍棋的理念還停留在傳統思維之中,講究意境深遠,在棋局中的具體表現就是,他們不太愿意和你早早一決生死,更多傾向于拉長戰線,官子拼勝負。而棋局之外,他們也就樂于按部就班地培養人才,不求速成大器,但求不浪費任何一塊材料。
趙治勛之后,日本“新銳”進入一個平臺期。在六大超一流的威壓之下,日本的成才方式是不可能出現李昌鎬、李世石這樣的人物的。趙治勛與“年輕的四大天王”中的三位王立誠、小林覺、山城宏下升降棋,將他們打到讓兩子,而且趙治勛還有取勝記錄,這樣的壓制堪稱恐怖。也正因為“天才”一旦成為“大才”,就會雄踞王座好多年,所以其他年齡相差不大的天才要想出頭就很難,即使等到出頭的那一天,也早已不是風華少年。小林覺、王立誠后來都從趙治勛手中奪取過棋圣,不過那時已經無人視他們為鳴聲清于老鳳的“雛鳳”了。
在日本。天才的銜接大約需要十年光陰,比趙治勛年輕十歲的依田紀基趕上了這個時候。趙治勛初登“名人”寶座時,依田紀基剛入段,但他四年后即進入名人循環圈,18歲的年紀創造了當時的最年輕紀錄。不過此后依田紀基盡管戰績不俗,在小棋戰和快棋賽上屢屢奪冠,但在七大棋戰上并未取得驚人業績。1995年近三十歲才攻陷十段,1996年奪取小棋圣,名人頭銜則是到了2000年方從衰落之勢已漸明顯的趙治勛手中搶過來。
不過依田紀基延續了日本圍棋天才的“長青”態勢。如今年過四十的他依然在第一線橫刀立馬,最新戰績是戰勝井山裕太,奪取明年初的棋圣挑戰權。有望成為回歸傳統的“四十歲后的日本第一人”。
現在統治日本棋壇的是“平成四天王”,年紀最長的羽根直樹生于1976年,恰好比依田紀基又小了十歲,最年輕的張栩1980年生,還不到三十歲。他們的年紀放在中韓棋界,已經絲毫顯不出優勢,但在日本,正是“年輕棋手”的最佳年齡段。
當有識之士為日本圍棋的衰落而憂思,苦苦等待“日本圍棋的天才”時,一顆新星劃破夜空——1989年出生的井山裕太點燃了日本圍棋振興的希望——12歲入段,僅次于趙治勛:16歲奪阿含杯。創造日本圍棋史上獲得頭銜最年輕紀錄:18歲打人棋圣、名人兩大循環圈,又將依田紀基的紀錄拋在身后:隨后在名人戰循環圈中橫行無忌。提前一輪獲得挑戰權,與張栩進行七番棋大戰……
如果回到二三十年前。井山裕太的這些表現已經足以讓他成為“史上最牛天才”之一。可是日本圍棋已經不是世界霸主,話語權永遠掌握在強者手中,縱向堪比趙治勛當年的井山裕太,橫向面臨著姜東潤、樸文堯、柁嘉熹這些中韓新銳的比較,目前根本無法驕傲地說出“日本最強就是世界最強”。
錯過了漢唐盛世,做不了白起、衛青,但井山裕太至少要像樂毅、姜維那樣去苦斗。或許,井山裕太的最大責任。不在于力挽狂瀾,以如天的才氣挽救日本圍棋的薄命,而是奮斗到五六十歲,讓日本圍棋獨特的“天才”之路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