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張星水,北京人,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師從中國法學泰斗江平,后赴美留學獲碩士學位。常年為弱勢群體依法維權。曾代理孫大午融資案、南方都市報案、林章旺修路案、北京動物園搬遷案、蔡卓華牧師案等眾多知名案件。
中國人確實病了,還病得不輕。目前,身為體制外民間一介草民的筆者雖然憂心忡忡,但是由于才智愚鈍,尚未發現對癥下藥的靈丹妙藥。不妨把這種奇怪的病癥,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病毒感染”或簡稱為“中國病”。目前的中國正是一個患有重癥的巨人,依然邁著大步朝著未來疾速而跌跌撞撞地走去,不知道前方究竟是坦途還是溝壑,即使是萬丈懸崖也未可知。

下面,我們就來列舉此病狀之一二。 只要有群體性事件爆發,在事實真相還沒有完全被調查清楚之前,網上馬上就充斥著對政府的憤怒討伐之聲,許多置身于事外的人也紛紛加入戰斗,呈庶民一邊倒勝利之狀;而平時一貫態度蠻橫強硬、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官員,卻都成了縮頭烏龜,低三下四地去刻意迎合民意的訴求,而不敢再考慮這種民意的訴求是否正當合理。
事實上,在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里,傾聽民意訴求應該是一個政府的常態,一個想要在人民群眾中真正樹立威信的政府必須做到“公生明、廉生威”,而不應該在發生大規模騷亂之后才為了刻意化解民怨而“揮淚斬馬謖”。這種非常態的綏靖做法似乎不是一種健康的治理模式,而是政府的一種無能之舉,可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這樣的政府,也很難真正成為一個良治的政府。
而只要政府的“親民舉措”落實到位,往往立刻激起無數國民的殷切期望和感恩戴德,卻忘記了這原本就應該屬于政府的分內之事。表彰政府善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納稅人本無需過度地表示感恩,因為政府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民選”公仆。
官民矛盾愈演愈烈,官員私下里說民是刁民,民眾公開場合罵官是貪官,官與民之間互相詆毀、視同水火,甚至連相互妥協的談判機制都被視為放棄原則的投降主義,這種現象需要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如何改變官員群體在公眾中的社會形象,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否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接踵而至,馬不停蹄,好像只有把政府辦公大樓蓋成五星級飯店般的氣派豪華,四周再圈上一個帶有噴泉的大花園,人民群眾才能信任政府的威儀與權威。
政府神經過敏、草木皆兵,對于一些溫和、理性、愛國的民間思想者總是不放心,總是把他們臆想到自己的對立面,使之成為一個無中生有的假想敵。這正可謂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現實寫照。 官僚機構的臃腫與腐敗屢禁不止,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制度積弊,人人痛恨,卻無能為力。中央重視,可是政令不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往往是“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人們正眼睜睜地看著這種日趨腐敗的政權肌體糜爛下去,最終或會導致惡性循環,重走朝代興亡、治亂交替的歷史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