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沈龍海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1966年北京石油學院研究生畢業,1989年在美國哈佛商學院學習。長期從事能源開發、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歷任國家經委能源局局長、國家計委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司司長、國土地區司司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經濟參贊,2000年底回國后參加世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至今。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英文簡稱E.MCA)是經民政部正式批準成立的非盈利社會團體組織,承擔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促進項目二期EMCo服務子項目的任務。該項目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WB)和全球環境基金(GEF)共同組織實施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目的是通過示范和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新機制,促進我國節能機制轉換,擴大節能投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地區和全球環境。通過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機制,有針對性地為新興和潛在的EMCo提供技術援助,幫助他們建立和提高各方面的運營能力。
女士、先生們上午好!
很高興作為嘉賓出席由風投中國行組委會主辦的此次論壇。
關于節能減排的戰略意義,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講的非常透徹,比如說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就講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又比如修改后的、今年4月1號開始實施的《節能法》,把資源作為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跟環境保護、計劃生育一樣重要。
上世紀80年代,我到國際計委工作,1995年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任經濟參展,2000年底回國,之后一直在推動節能工作,幾十年來,我一直從事能源開發、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工作。
從經濟增長的方式來看,大家知道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是粗放型的,如果繼續按這種方式發展下去,我們中國的能源資源是支撐不住的,環境是容納不下的,社會是承受不起的,經濟發展是難以為繼的。
怎么辦?我們國家提出轉變經濟模式,節能減排是一個切入點,是一個突破口。
目前中國節能減排工作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節能新機制,在國外普遍采用的節能新機制,在中國還沒有廣泛地推行,有的還處于試點和探索階段,比如說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新機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節能服務公司一種經營的模式,節能服務公司為客戶提供節能潛力的分析、節能項目的可行性建議、從項目的實際融資、設備選購、施工到節能量檢測、人員培訓以及維護保養、運營等,全過程的服務,也叫一條龍的服務。
我們實施的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項目一定要有節能效益,一定要有節能量,這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在合同期以內,節能服務公司的收益要與節能量直接掛鉤,合同結束之后,全部的設備和節能效益返還給客戶,這就是一個合同能源管理。
目前,中國的《合同能源管理》有三種模式: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量保證型、能源費用托管型。
我國能源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三位。
煤炭保有儲量約為1萬億噸,精查可采儲量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占資源量的約20%和約3%;水力的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風能資源量約為1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3億千瓦,地熱資源的遠景儲量為1353.5億噸標準煤,探明儲量為31.6億噸標準煤,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儲量更是屬于世界領先地位。
但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1/10。我國1997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3.34億噸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165噸標準煤,人均電量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準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
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0噸標準煤,歐洲及獨聯體人均能源消費量為5噸標準煤。
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這也是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采取節能措施,發展節能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現狀
無論是從我國的資源形勢,還是從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能源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節能工作顯得尤為迫切,實踐表明,我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經走到盡頭。從現在起,緩解能源瓶頸的根本出路,只有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汽車節能也主要是抓節能和環保,要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應著重從節能技術開發、節能產品生產、節能設備應用、節能產品推廣等方面人手,全社會都來關心節能問題,鼓勵大家廣泛應用高效、節能、環保新產品,降低能耗,節約能源,力爭全社會達到國家制定的“十一五規劃”的節能指標。
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促進項目是我國政府與上述兩個國際機構在節能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領域的重大合作項目,也是我國政府推進節能機制轉換的重大舉措。項目的核心內容是利用GEF的贈款和世界銀行的貸款支持,通過支持成立示范性的能源服務公司引入市場化國家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機制,并在全國逐步推廣實施示范公司的經驗,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支基于市場化運作的節能服務產業隊伍,項目從1998年開始實施,成立了北京、遼寧、山東三個示范性的節能服務公司(簡稱EMC)和國家節能信息傳播中心。目前為止,3個示范EMC已為405家客戶實施了407個項目,投資額13.3億元。
項目二期的目標就是在項目一期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國新興EMC產業的發展。具體任務是利用GEF2600萬美元的贈款支持,一方面通過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為新興的能源服務公司提供節能項目的融資擔保,另一方面通過EMC開發服務小組(未來的協會)為他們提供能力建設方面的技術支持。在項目實施的七年內,通過擔保公司實施的節能融資擔保總額計劃達到30億元人民幣,所完成的節能項目年節能能力300多萬噸標準煤,年C02減排能力200多萬噸碳。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在項目二期結束時,在我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節能服務產業。
最近兩年,中國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迅速,好項目也很多,但是資金缺乏始終是最大限制因素,投資機構可以用多種形式參與節能減排產業,如:股權投資、債券投資或者項目投資。
總之,目前節能服務公司與投資機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隔閡,雙方需要廣泛接觸,加深了解。風投中國行組委會組織的這場投融資洽談會,為雙方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希望今后每隔一段時間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