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技能,二是激發其工作活性。
一個優秀的成長型企業不但要善于制造產品,還要能制造“人”。所謂的制造“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培育出在知識、技能方面優秀的人才,這樣不但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而且也為社會培養了人才,盡到了一些社會責任;一是激發員工的工作活性,這樣不但使員工獲得報酬之外的精神愉悅,而且也增強了組織本身的活性,更充分發揮組織的整體運作效能。
關于培育人才,主要應關注以下幾個要素:
1 給員工設置較高的工作標準
若對工作品質標準要求過低,員工自然會以低標準狀態工作,即使員工本身具備較高的工作水準,久而久之知識技能也會退化,好的工作習慣也會喪失,員工也將逐漸失去自我培養的動力。反之,若一直以高的標準要求工作(甚至是對于表格形式、措辭等細節),員工自然也會將自己定位在一個較高的工作狀態,即使本來水準偏低,也會在這種環境下逐漸被拉升到主流水平層面,這本身也就是一個培育的過程。而對于一股員工,也會習慣性地鞭策自己精益求精、不斷提升,以滿足企業不斷提高的工作需要。
2 為員工提供能施展才能的工作平臺
工作平臺本身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職責范圍、項目授予、工作權限、可獲取資源、管理層支持等。對于基層員工,也至少包括適度充實的工作內容、合理有效的作業工具、清晰明確的信息途徑等。不關注這些要素,員工就很可能覺得受到制時、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如果連現有才能都難以得到施展,就很難奢望員工能得到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所謂培育人才,重點還應落在實際的工作中,在長時間獨自擔當某方面的工作責任,以及不斷解決具體的工作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能造就出大批企業真正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3 為員工提供輪崗或實施項目等鍛煉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提升員工的整體工作水平,思路基本上有兩個:一是在廣度上培養出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管理類崗位的需求;一是在深度上培養出專業型人才,以滿足專業技術類崗位的需求。這就必須有意識地制定員工的輪崗計劃,以增強員工的工作體驗,開拓員工的視野。為推進企業的工作進展,或進行管理革新,必然要實施很多項目。首先要鼓勵員工提出項目計劃,而項目實施時,除了充分授權給骨干員工擔綱外,還應有意識組織一些后備人員參與項目實施,一個綜合性的項目實施完畢后,參與人員將得到充分的鍛煉,包括個人的知識體系也將得到一次很好的歸納、梳理和運用。
4 為員工設計培訓
有些企業總是陷于救火式的培訓,當問題發生后才急急忙忙做些什么。為達到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人才的目的,培訓是需要認真設計的,甚至為不同類型的員工量身定做。這包括兩部分:一是好的培訓政策,以激發員工參與培訓的欲望;二是明確的職業通途體系和有序的課程體系,使員工明白自己的培訓需求。沒有這些基礎性的東西,每天叫嚷的“培養人才”只會流于空泛。
關于激發活性,主要應關注以下幾個要素:
1 提供適度寬松的工作環境
這種環境包括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兩類。軟件環境指各種基本的管理制度,如出勤規定、人事政策、文娛生活等,硬件環境指工作場所的設計、工作設施等。有些企業把注意力只是集中在業余的文娛生活上,認為只要轟轟烈烈地開展幾場活動就能構筑活性的企業氛圍,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2 有效進行壓力管理
適度的工作壓力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長,而且能使員工產生一種源自充實感和成就感的愉悅情緒。毫無壓力易使人流于疏懶,過多的壓力易使人陷入沮喪、煩悶、失去信心的境地。
3 構筑以信任和鼓勵為主的工作氛圍
給員工以足夠的工作信任與寬容,并允許犯錯,(當然,因工作懈怠、消極造成的錯誤是不能允許的)。這需要從企業文化氛圍人手,在沒有最終形成良性、穩定氛圍之前,可考慮采用制定管理行為規范等半強制性制度進行引導和約束,而作為高層管理者,更需要在一些日常細節上于以關注,有效利用各種表揚和鼓勵的手段,自上而下地逐步經營出這種工作氛圍。良好的工作氛圍營造友善的人際氛圍,員工在工作的同時,也能在與同事的相處中獲得快樂。
4 讓員工了解自己的成長目標和發展可
在職務體系上就為各類型的員工提供相對現實的、清晰可見的發展通途,一個人在對未來有一種可把握感時,容易燃起積極的欲望,這種欲望是活性的根源。要讓員工在工作中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種快樂將是無與倫比的。另外,在日常工作中也應為員工設置明確的、易獲取反饋的工作目標和快捷的結果反饋途徑,就如同打籃球時,無論是投進還是偏出籃框,只有即時了解結果,才能獲得運動的快樂。
5 讓員工了解自己的工作意義
有些企業的員工永遠只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些手頭的工作,至于為什么要做這些工作,這些工作對企業(或部門)整體工作有什么價值,自己每天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義一直不甚了了,或至少沒有直觀的感受。這樣,工作自然缺乏成就感,員工每天的辛苦勞作只是在換取報酬,卻難以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要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態,必須要讓員工了解其它相關部門的工作,以及與自己工作的關聯。在與其它團隊合作關系中、在企業內部運作所處的位置中衍生出工作的意義,必要時,把這種意義上升到社會價值層面。在培訓時,在日常管理活動中也要不斷強化這種意義,使員工從心底里真正接受它。
不少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往往沒有分析企業內部實際情況就“一勺子端”,不僅耗時耗力,還達不到預期效果。有關培訓專家認為,以下幾種培訓方式值得借鑒——
重點培訓
公司要搞培訓,要了解員工對哪方面有較大需求,分析企業內部出了什么問題,然后再做出選取,切忌在短時間內推出較多培訓,否則員工將難以消化吸收。
創新培訓
對員工進行培訓不能太沉悶,員工上課不一定要在教室里,相反安排在室外像酒店、野外進行,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互動培訓
公司應減少傳統的“講”和“聽”的教學方式,應給員工多一點參與,有問有答,互相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 員工遇有不明白問題時,可以立即發問,這樣可收到更佳的效果。
度身定制
以往培訓模式大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現今的員工培訓,更應注意公司的需求、發展方向,為員工制定一系列“合身”的培訓。
“一對一”培訓
這種培訓是培訓顧問提供較貼身的服務,雖然價格較貴,但因為“教練”可即時為員工解答問題,成效十分顯著。
觀念培訓
培訓并不是年輕員工的專利,企業還要讓員工明白一個觀念一“活到老、學到老”。鼓勵所有員工,無論任何年紀,都應視“不斷學習”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