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開中國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綿延1.84萬公里的中國漫長黃金海岸線上,閃耀著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它就是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的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歲月的豐碑記載著三都澳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幻。回顧三都澳的歷史,有過戰爭與和平,也有過輝煌與衰敗。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開發;明代就開辟了運糧航線,戚繼光在這里抗擊倭寇;清代鄭成功率師進三都澳,清康熙二十三年在此設立稅務總口,下轄九個口岸;清光緒年間正式開放三都澳,為對外貿易港口,并成立福海關,英、美、德、日、俄、荷、瑞典和葡萄牙等24個國家在此修建泊位、設立辦事處或代表處。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把三都澳載入《建國方略》,譽為“世界不多、中國僅有”,并預言三都澳可建成東方大港。抗日戰爭前,三都澳為大半個中國供應“美孚石油”和其他日用品,澳內駁船競渡,漁舟唱晚,商號林立,商賈云集,是當時寧德經濟發展鼎盛時期的一個縮影。但是,也正因此,三都澳承受了日軍1938、1939年的兩次大轟炸及1940、1941年的侵占蹂躪,基礎設施遭受徹底破壞。此后,由于臺海局勢緊張、10年前線、10年內亂、10年軍事禁地,“銅雀春深鎖二喬”,三都澳這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從此封閉于東海之濱。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的崛起及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到來,如今封閉近半個世紀的三都澳正迎來歷史性的建設發展機遇。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歷程,重化工業項目臨港布局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今發展的一種趨勢。因為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礦石、煤炭、天然氣、原油等原材料,都屬于大宗貨物,需要世界性的交流配置——通過與之相匹配的大港口來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發展效益。據資料統計,近幾年以汽車、化工為代表的全球重化工業50%以上的投資都集中在中國沿海地區。在此機遇之下,寧德的三都澳作為中國沿海一塊仍處于未實質性開發的臨港風水寶地,具備承接發展國際國內重化工業轉移的能力,具有溝通東南沿海經濟流關鍵聯結點的潛力。而這幾年以來,火電、核電、鋼鐵、石化等一批大項目的在寧德陸續簽約、落地,恰恰也證明了環三都澳區域在這方面的巨大外部需求。
近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寧德位于福建東大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福建省規劃建設的四大港口之一。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之下,寧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作出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決策, “以港興市”,旨在把寧德建設成為中國未來大型臨海重化工業集聚發展的前沿要地,實現寧德后發跨越崛起的戰略。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項目帶動形成新增長點,以品牌帶動提升發展水平,推動臨海、跨海、環海“三步躍升”,促進港口、產業、城市、生態四位一體,互動發展,著力構建環三都澳的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和交通網、生態鏈、風景帶,把環三都澳區域建設成為海西對接長三角的前沿要地、新興的臨海產業基地、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樞紐、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和綠色宜居的海灣新城,以環三都澳的綜合開發帶動山海、城鄉聯動發展。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將把寧德打造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