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具有精神享受的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所以要通過工作獲得精神享受,應該尋求更高級的腦力勞動。我的體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沒有什么差別,一個木匠,要做好一條板凳,也需要動腦筋;如果他對板凳要求完美,所動的腦筋就更大了。在親力親為下,幾根木頭變成了一條漂亮板凳,其幸福感不亞于作家寫了一部小說。作家是腦力勞動者了吧,可是也需要去打字,也需要長時間伏案的體力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精神享受的指標都是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幸福感。”
在潘石屹看來,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一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禱。而一旦有了理想,我們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現實生活,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點。作者在書中還談及關于知識新世界的概念。知識不再是自上而下地傳遞,而是以網絡的形式分布在我們周圍。現在人人都平等地站在知識面前,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獲取知識而具備獨特的才能,他感到一個神奇的新世界正在我們四周形成。在關于溝通的理念上,作者則認為磋商可以消除隔閡與爭斗,唯有磋商能帶給人類幸福的未來。幾乎所有照顧到大多數人類幸福的公約,都是磋商的結果;所有成為全人類共識的真理,具有普世價值的真理,也都是磋商的結果。參與磋商的人越多,所達成的公約越具有普世價值。他們認為人們的需求是復雜的,但人們真正需求的是愛;他們認為人們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講與口才”的,其實真正有效的是誠實;他們認為利益是此消彼長的,其實是互利互惠的。歸根到底,和平時期的社會主流是被磋商的原理所支配走向和諧。
雖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在本書中,潘石屹并未以成功者自居,毫無說教之態。他從自己的現實經驗說起,如何獲得人際關系,如何保持工作激情,如何通過磋商達成合作,如何辦好企業,處處充滿真知灼見。在全部坦誠了自己的成功經驗之后,潘石屹延續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思考邏輯,放眼未來,對漸呈趨勢的“未來新世界”作出了不同凡響的描述。他也反思自己的成功以及成功之后的迷茫,尋找一條從物質到精神的解放之路。這本書不僅僅為創業者提供了成功的方法,也為成功者走向覺悟,為實現了物質富裕之后更進一步完滿人生提供了寶貴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