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項鏈的起源,許多人知之甚少。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僅有兩種淵源。一種淵源認為項鏈是“搶婚”習俗的演化,認為項鏈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時期。當時,人類生存逐漸以狩獵和種植為主,男子在經濟上已處于支配地位,私有觀念開始產生,這導致女子從氏族核心地位退下來,成為男子的附庸。在氏族或部落戰爭中,勝者把對方部落的女子作為戰利品擄來,為防止她們逃走,常用一根鏈子或繩子捆住她們的脖子和手。后來,便逐漸演變成了一些地方的習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時,以“搶”的方式把女方接到男方處,同時以金屬飾物套在女子脖子上或手上,以示束縛。如今搶婚早已被淘汰,但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鏈子卻演變成了用金、銀、珠寶制成的裝飾品,成為今天的項鏈(項圈)和手鐲(手鏈)。今天,男人向他的未婚妻贈送項鏈和手鏈時,是為了拴住她的心,使之對己永葆忠誠,展示了文明和高雅。
另一種淵源是認為人們戴項鏈最初是為了顯示力量和勇敢。因為根據考古學家發現,幾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已使用串飾。那時的串飾是用獸骨、獸牙、貝殼等串成,并用染料染成紅色。在與猛獸的搏斗中,人們發現,失去鮮紅的血就失去了生命,同時也深感猛獸的牙齒、四肢和利爪的力量。人們在捕獵獲勝后,把吃剩下的獸骨、獸牙、獸爪串在一起,并染成紅色,一來顯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二來也企望由此而全部吸收猛獸的力量和生命力。項鏈因此應運而生。而隨著珠寶文化史的不斷演變,如今的項鏈款式各異。就材料而論,首飾市場上的項鏈有黃金、白銀、珠寶等幾種。其中,黃金項鏈的成色有赤金、18K、14K三種:白銀的成色有92.5%含銀量和銀質鍍金兩種;用作項鏈的掛墜有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翡翠、天然珍珠等高極材料,也有瑪瑙、珊瑚玉、象牙、養殖珍珠等中、低級材料。珠寶項鏈比金銀項鏈的裝飾效果更強烈,色彩變化也更豐富;極具收藏價值。
就樣式而論,現今市場上主要有方絲鏈、馬鞭蓮、雙套鏈、三套鏈、花式鏈、機制鏈等。方絲鏈由金或銀經過機械加工成半成品,再用手工精制而成,其直徑輕細,較適宜脖子細長的人佩戴,具有纖細柔美的裝飾效果;馬鞭鏈主要靠手工加工且采用24K金制作,同時亦可作為花式鏈的材料,外形較顯粗壯、結實,對年齡較大的人更為適合;雙套鏈和三套鏈加工工藝復雜,但立體感強,雅致美觀:花式鏈是一種新穎的款式,其式樣變化很快,非常受時尚人士的歡迎。這種項鏈有的由方絲鏈或馬鞭鏈夾細巧花樣組成;也有用粗獷的鏈身加變化多端的點綴碎花組成,還有的是與珠寶結合,更顯華麗。機制鏈全部由機械加工成形,外觀上常有回紋、流線狀、立體形等多種抽象花紋。
項鏈佩戴貼士:
項鏈佩戴在脖子上,對臉型的襯托及視覺改觀都會起一定的作用。利用這種視錯覺的原理來正確選擇和佩戴項鏈,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脖子粗短的人,往往缺乏挺拔的感覺。戴上細長的項鏈或帶有掛件的項鏈就會使短脖子有被拉長的錯覺。因為項鏈的“V”形線條所引起的視方向有向下垂掛之感。
脖子細長的人,不適合佩戴細長形項鏈,這會使細長脖子的印象更明顯。如果戴項鏈、項圈或粗短形項鏈,效果會更好。圓形臉不宜戴項圈或者由圓珠串成的大項鏈,過多的圓線條不利于調整臉型的視覺印象。如果佩戴長一點或帶墜子的項鏈,可以利用項鏈垂掛所形成的“V”字型角度來增強臉與脖子的連貫性。也就是說,以脖子的一部分與臉部相接,使臉部的視覺長度有所改變。
長臉型的人,不宜戴長項鏈或有墜子的項鏈,因為項鏈下垂后形成的長弧狀,容易使脖子與臉部連在一起而加深長臉的印象。所以戴短而粗的項鏈、套式項鏈、項圈,都比較適合長臉型。
膚色深的人,在佩戴項鏈時,要謹慎地選擇。一般不宜佩戴淺色調的項鏈,因為在淺色項鏈的對比下,膚色會顯得更深。如果臉色是黑里偏黃,那么琥珀、瑪瑙、金、紫銅等色彩較好。因為這些項鏈的顏色呈黃色調,又比膚色要深,這可在協調中襯托皮膚。如果膚色為黑里透紅,那么金項鏈、黑耀石項鏈、紫水晶項鏈較適合,綠寶石、翡翠等綠色調項鏈會使皮膚更紅黑。在大多數境況下,黃金、白金、鉆石項鏈都容易與各種膚色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