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漳窯青花瓷繪展示了一種逸筆草草的新風,畫風與明萬歷時期形成鮮明的對比,疏朗的幾筆,揮灑十分自如,完全是中國繪畫上的寫意畫法。不論是山水、花鳥和人物都盡生動傳神之能事,令人拍手叫絕,且題材廣泛,藝術手法十分新穎,生活氣息濃郁,情調樸實而天真,具備極好的審美價值。”
最近,我到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購書。二樓是文化藝術專柜,在靜寂中轉了一圈,突然發現有兩位農民盤膝席地,每人手里都抱著三五冊書,在認真翻檢閱讀,顯得有些詭異。我不由得開始留意起他們,是什么書吸引了他們?只見一人查錢幣的圖,一人翻玉壁的照,抬頭再看看整墻有關收藏的精美圖書,蔚為大觀,我明白了,收藏之普及,帶來了讀者與暢銷書。關于收藏的話題,當今有“人人都是收藏家”之誚,也有“假做真時真亦假”之譏。平心而論,若收藏始于興趣愛好,以學習為過程,自得其樂,不為收藏所煩所累的確是一件美事。但總要說個道道,鑒于自己的淺薄,荀卿的那句“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或許就用得著。切莫按圖索驥,特忌對號入座。每人都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就從自己就近處和熟悉處的人手。閩南是生養我的土地,對晚明漳州窯青花瓷繪是值得談談的。晚明指明天啟(公元1 621~1 627)和崇禎(公元1 628~1 644)時期,距今約四百年。明末的漳窯青花瓷繪展示了一種逸筆草草的新風,畫風與明萬歷時期形成鮮明的對比,疏朗的幾筆,揮灑十分自如,完全是中國繪畫上的寫意畫法。不論是山水、花鳥和人物都盡生動傳神之能事,令人拍手叫絕,且題材廣泛,藝術手法十分新穎,生活氣息濃郁,情調樸實而天真,具備極好的審美價值。
明中葉之后,文藝上王陽明的“心學”應運而生,李贄更提出“若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的“童心說”,畫壇則出現徐青藤和陳白陽的水墨寫意之風,并逐漸獨霸畫壇。書法以王鐸和傅山的表現主義喊出了“四寧四毋”的口號。漳州窯民間瓷繪,正是呼應了時代精神,傳達了時代氣息。
閩南古窯多依山傍水、扶疏掩映,環境幽美。宗白華先生談詩境和畫意時說: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任何藝術的產生,都是在靜觀中發生的。閩南的環境幽美靜謐,使人忘我,俯仰之間皆是詩意化的空間。中國近代偉大的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在《閩南游記》中對漳州的景色做了如下的描述:“此處松竹極多,江中時見白鷺立沙際,遠處天寶山高聳于北,云氣翁然,帆影數四,若遠若近,宛如圖畫。”
而漳州窯青花瓷繪畫仿佛是臨摹漳州的美景,畫工以瓷為紙,以青為墨,自由發揮,創作圖畫。雖不似文人士大夫繪畫,純為藝術高高在上,然而,民間瓷繪畫工憑借瓷繪,化景物為情思,創造出另一種民間理想的詩境。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民間樸素的藝術追求的過程,即使在數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還能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和審美感受。
如果說晚明寫意畫風打破了以往的美學規范,那么它不僅是新的,也是美麗的。但它的美也非盡善盡美,是局部的。晚明的人們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此時不管是敏感的文人士大夫,還是民間大眾,都發出了無可奈何的人生悲嘆,春秋變更也成為瓷繪的詠嘆主題。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等詩句均表現出十分濃烈的感傷,并企望著一種寧靜平和的境界。中國畫的題款已成為畫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畫亦因題益妙”。清方薰《山靜居畫論》云:“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中國畫熔詩書畫于一爐,并有“畫不足,詩來補”之說。詩文點題如畫龍點睛,此風不僅畫家為之濫觴,民間畫工亦大力效仿、推廣、普及。
而晚明漳州窯青花碗、盤、碟、盅、罐等民間瓷器,與漳州窯“克拉克瓷”大盤不同,主要用于內銷。明末清初,時局戡亂,漳州窯青花瓷繪雖也接受了江西景德鎮窯青花瓷繪的一些圖樣,但其畫法、題材、風格則別開生面,藝術貢獻超越了陶瓷范圍。現今漳州窯瓷學研究中,有人以為漳州窯青花瓷繪簡單地照搬了景德鎮的紋飾藍本,并認為“漳州青花藝術變化不是十分明顯”,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遠韻藏品
明天啟“楓橋夜泊圖碟”
口徑8.5厘米,高3 3厘米,底徑4.5厘米。碟心右側畫一歇山頂古廟,廟前數筆勾勒出渡口之狀,左側一艄公于船上屈身收帆,天空一輪明月,并隨筆題上“姑蘇”二字。此畫單線平涂,并用水墨簡筆以圖案格式。唐人《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歌家喻戶曉,讓詩境躍然瓷上,既融入了畫工的感情,也融入了明末社會的精神寄托,憑借瓷器這個媒體,詩境與瓷繪互補,走入了千家萬戶。
明崇禎“一葉圖盤”
口徑1.6厘米,高4.2厘米,底徑6.3厘米,醬口。盤左寥寥數筆,用大寫意筆法濃青破淡,筆筆功力,似春蘭、似秋葦,巧妙地畫出“一葉之蘭”隱意,蘭花雖葉少花稀,而臨風香遠。寓于傳宗接代、冀葉傳芳,是人民內心的祈望。右下角草書“一葉傳芳圖”,構圖雖簡,用一筆點劃之法,龍騰蛇舞,筆畫飛動,有血有肉,處處傳情。
明天啟“芙蓉紋水注”
口徑流3.6厘米,高5厘米,底徑厘米3.5厘米。正面用明周之冕“鉤花點葉”法繪出一折枝芙蓉,后面用拙稚之書題有唐王維的《山居秋瞑》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