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20個月了,因為我和他爸爸工作繁忙,且雙方老人的健康問題,所以寶寶現在是由姥姥和奶奶家輪流帶,一周的前三天去姥姥家,后三天去奶奶家,周日我們在家自己帶。但不知道為什么最近從姥姥家回來,寶寶就變得比平時任性,不知道是不是姥姥特別寵愛他的緣故。請問,這樣常變換人帶孩子好嗎?
(北京 浩浩媽)
浩媽媽,你好。作為母親我能體諒你既兼顧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矛盾心情,今天我想與你分享:當我們面臨一種選擇,卻并非是我們意愿所為的時候,我們要盡力降低選擇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下兩點建議供你參考:1,制定規則,要在三個家庭之間制定一些簡單的行為規則,以幫助孩子逐步完善規則的意識。例如:自己用餐,不管在哪一家都要寶寶獨自完成。2,問題討論,當寶寶的行為問題出現后及時與老人溝通,在肯定老人辛勤付出的同時,一起討論寶寶的行為現況,并告訴他們怎樣做才有利于寶寶健康成長的方法。
寶寶特別喜歡聽我讀書,睡前親子共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但是最近幾天寶寶夜里醒來也要讓我給他講故事,否則就哭鬧。這就影響了我第二天上班的精神,而且如果一味地順從寶貝,對他自身的習慣養成也不好。我該如何幫助寶貝改掉這個習慣呢?

(蘇州童林)
童媽媽,你好。從你的問題中可以感受到你與孩子有著非常不錯的親子關系,而且每次講故事的你一定是繪聲繪色讓寶寶欲罷不能,所以難免寶寶會粘上你的故事,依戀你的故事!解鈴還須系鈴人,給你三個方法試試:1,自己匯編一個《愛出錯的媽媽》,通過故事讓寶寶感受,媽媽因沒有足夠睡眠造成工作錯誤的難過心情,并在故事里贊美那個懂事的寶寶從此不會在夜里吵醒媽媽起來玩游戲的行為。2,感受告知,讓寶寶知道你不喜歡半夜起來講故事,你喜歡睡前講故事。3,溫和拒絕,若寶寶仍有這樣的行為,溫和地說:“現在不是講故事的時間,而是睡覺的時間。”
書上說不要跟寶寶說兒語,這會影響他的語言發育,但他爸爸跟寶寶說話時老是會不自覺地用到兒語。說兒語真的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嗎? (珠海郭萍)
郭媽媽,你好。與寶寶說兒語會給寶寶帶來親近感,有助于增強自信。但我們知道兒語和標準語是不同的語言系統,這樣就需要寶寶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建立兩種語言系統,并且逐步理解與轉化,通常在兒童早期會產生內化慢、開口晚的現象。因此建議家長在寶寶學習語言的初期使用標準化的語言與寶寶溝通交流更為適合,不僅有助于寶寶的語言學習,也有助于智力開發。
寶寶在幼兒園睡午覺很乖,可周末一回到家里,就不愿意睡午覺了,怎樣才能養成寶寶在家睡午覺的習慣呢?(上海賀露)
賀媽媽,你好。通常寶寶是在幼兒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中,適合的環境氛圍中逐漸入睡的,有光線、音樂、小伙伴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老師的明確指令“眼睛閉起來,睡覺嘍”。在家入睡的時候請試試“小鬧鐘”的辦法。在午飯后的活動時間里,告知寶寶小鬧鐘一響。寶寶停下來去睡覺,小鬧鐘再一響,寶寶就可以起來玩玩具。讓寶寶通過小鬧鐘感知時間以及自己的作息安排。注意:若寶寶第一次就能做到要給予表揚,同時也不要讓孩子的午睡時間太長,一個半小時左右為宜。
我是一個3歲寶寶的爸爸,因為在平時的育兒生活中,媽媽占著主導地位,所以寶寶非常親媽媽,對我總顯得不親近,有時也讓我有點“醋”意。身為父親,我該怎樣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呢?
(杭州江建棋)
江爸爸,你好。能夠感受丑你是個有責任心的爸爸,你希望多些時間與寶寶互動的意愿值得稱贊。下面給你一些提升親子關系的方法:1,發現寶寶最有興趣的事情,主動、有創意地參與其中,讓寶寶感受到與爸爸游戲原來是如此盡興。2,及時贊美、肯定寶寶的行為。讓寶寶感受到你的關注。3,單獨照顧寶寶或是帶寶寶外出,讓寶寶與你有更多時間感受父愛。注意:在這些行為之前你更需要與媽媽全面溝通,在她的理解和支持下,你們全家的親子關系才會更和諧。
前不久,寶寶感冒發燒,又是打針又是吃藥,很是難受,現在好不容易痊愈了,小家伙的脾氣卻來了個90。轉彎,生病前可以自己吃飯,現在非要媽媽喂;生病前可以自己一個人睡午覺,現在也要外婆一刻不離身邊;連用慣的小水杯也要改用奶瓶吃奶。寶寶這是怎么了? (長沙趙月)
趙媽媽,你好。俗話說“病一次長一次”,所謂“長”指心智的成長,寶寶能夠更敏感地體會到父母對她的呵護和寵愛,而家長因病后初愈的心態所放棄的諸多原則,也讓寶寶的行為向著父母的底線開始行進。3歲以下的寶寶因理解和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不管何時父母需要用簡單的話語、溫和的堅持來表明你的態度和立場。“你是個大孩子,不是小Baby,會自己吃飯,媽媽不喂了!”
寶寶3歲了,不知道是怎么
了,最近特別喜歡說“NO”,問她吃不吃水果,回答“NO”;問她去不去哥哥家玩,回答“NO”;告訴她吃完飯再玩玩具,還是“NO”。寶寶怎么就迷上了說“NO”呢?是因為孩子的好奇心嗎?以前并不這樣的。
(深圳 沈華)
沈媽媽,你好。寶寶的這些信息是告訴媽媽,她已經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她感覺到自我的價值,獨立的能力,以及小小情緒帶來的影響,這是寶寶成長中的必然階段,所以媽媽無需過多擔心。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順利渡過反抗期:1同理心,理解寶寶主動參與的熱情,并給與提供更多的探索內容。2,耐心地傾聽,了解寶寶的情緒并溫和的回應。3,用二選一的方法來應對寶寶的“不”,例如:寶寶吃蘋果還是香蕉?4,給寶寶自我體驗的機會,不過多地限制寶寶的行為。
嘉嘉未滿3歲,一天早晨阿姨送他到幼兒園的時候他突然號啕大哭,怎么哄勸都不行。后來老師了解到原來嘉嘉每天到幼兒園都是阿姨帶著他步行來的(因為幼兒園就在小區里)。但今天阿姨要去遠一點的地方買東西,就改用自行車把嘉嘉推到了幼兒園,從而打破了孩子心里固有的秩序,沒想到會引來如此大的波瀾。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如此完美主義呢?
(山東 何書語)
何媽媽,你好。小年齡寶寶建立的秩序感和外部環境的安全感有著密切關系,因個體差異。每個孩子對秩序感要求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別。由問題來看,嘉嘉是個很注重秩序感的孩子,因此若是要改變秩序,最好事先溝通,讓孩子心里明了可能發生的變化,他才不會特別緊張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