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路體育健兒厲兵秣馬備戰北京奧運會之時,一支航天科技領域的液體動力“國家隊”應運而生。這支“國家隊”的目標是在當今的太空經濟時代飛得更高、更快、更強。近日,在航天液體動力專業重組之際,記者走訪了這支“國家隊”的隊長——重組后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院長譚永華。

新六院 攥緊拳頭聚合力
“航天液體動力的專業重組,就像是一個人原來是五指分開出擊,而現在是五指并攏、攥成拳頭打擂,力道和效果當然不一樣。”譚永華院長對此次重組作出了形象的比喻。
的確,作為航天器心臟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是一個國家進入空間能力的基礎,世界各航天大國都把提高航天液體動力能力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
然而,由于歷史及體制等原因,我國液體動力領域雖然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科研生產和試驗能力,但頂層規劃、總體協調能力不足,專業合作、技術融合和優勢互補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加強。歸根結底一句話——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國家隊”。
“新六院要做好頂層設計規劃,統籌協調,優勢互補,同時發揮各成員單位的優勢,加速創新,做強做大航天液體動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液體動力‘國家隊’。”譚永華對新六院未來的發展躊躇滿志。

為此,新六院將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貼近總體、貼近用戶為目標,收集、整理、反饋信息,開展頂層研發與高端設計,力爭盡早成為該院專業發展的智囊團與孵化器。
談及新六院未來各單位間是否還需要引入競爭機制,譚永華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們支持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競爭,倡導專業交流與合作。今后,也將在內部提倡競爭,從而形成最優方案。同時,各成員單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避免大而全,而是要小而精,形成‘術業有專攻’的良好發展環境。”
新天地 各路精英融一體
這次航天液體動力專業重組,匯聚了西安、北京、上海三地的多家單位,一方是虎踞長安的六院,一方是燕山腳下的北京11所和101所,一方是黃埔江畔的801所。如今,它們都聚集在新六院的旗幟下,必將發出更加雄壯的吼聲。
但是,相對于專業上的重組、技術上的交流而言,文化、精神、管理上的融合同樣重要。“新六院的單位地域不同、情況不同,但都在中國航天這面大旗下發展,都長期在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哺育下成長,而且都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從根子上說,我們的底蘊是相同的、共通的。同時,我們在專業和技術上是相同、相近的,并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系。因此,新六院領導班子有決心把各成員單位從文化上、精神上、管理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譚永華對新六院的融合充滿信心。

同時,針對任務量等各單位關心的問題,新六院領導班子也提出了科學合理的辦法。例如,各單位原有任務量不會因這次重組而發生變化,新增任務量一定要在科學規劃、有序競爭下實現合理配置與分工。針對異地管理問題,新六院正加快做好信息化管理等工作,使三地四家單位在管理上融為一體。
“我們一定會把新蛋糕切好、分好,但關鍵還是要發展好。首先就是要通過全院上下的同心協力,把蛋糕做大。”譚永華形象而貼切地比喻道。

新視野 民用產業向前沖
如果說新六院所屬各單位曾經在航天液體動力專業技術領域名聲顯赫、連獲“金牌”,那么人們有理由期盼,隨著重組的實現,其在液體動力技術轉化、民用產業規模化發展方面同樣將做強做大。
在譚永華的心目中,液體動力技術不僅對航天專業發展極為重要,它所派生出的技術和成果如果能轉化到民用產業上,也將會取得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航天液體動力技術已轉化形成了流體技術和特種技術兩大板塊和特種泵閥、熱能產品、特種化工、能源環保、石化生物、動力機械等多種產品,正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主戰場,在多個領域替代了進口產品。其中,大部分產品的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我們研制的長輸管道輸油泵一舉打破了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價格預計比進口產品低三分之一以上,已成為石油行業翹首以盼的產品。該產業的市場規模至少有數十億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速產業化發展步伐。”譚永華的語氣中透著興奮和焦急。
重組之后的新六院正在把民用產業的發展放在更為寬廣的視野中進行謀劃,將積極利用國家投資與上市公司融資兩個渠道,以航天動力股份公司為平臺,實施歸核化發展戰略,加快各成員單位民用產業的資源整合,在提高系統集成能力上下大工夫,形成系統工程和規模產出能力,從而構建軍民融合、寓軍于民、協調發展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

“我相信整合后的航天液體動力前景無限,新六院的11000余名員工必將在集團公司黨組的領導下迸發出新的活力與動力,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譚永華,這位航天液體動力“國家隊”隊長,話語鏗鏘、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