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空間望遠鏡
行星狀星云是小質量恒星演化末期拋出外層氣殼所形成,而核心則收縮成白矮星。位于 6500 光年外的 SuWt 2 就是一個典型的行星狀星云,只是當中獨缺白矮星,卻有兩顆互繞速度遠低于預期的緊密雙星,但它們都不是白矮星,雖然溫度都比太陽高,其紫外輻射卻尚不足讓外圍星云發光。天文學家猜測,可能原先其為三星系統,質量最大者先演化成紅巨星,并暫時吞沒了其他兩顆星,不久后紅巨星拋出氣殼,核心的白矮星因太過黯淡,甚至連哈勃空間望遠鏡都無法看見,只發現了重見天日、并因曾在紅巨星內運動而減速的另外兩顆星。
為了慶賀18年來哈勃空間望遠鏡第10萬圈飛行,科學家們讓哈勃空間望遠鏡在這一圈中將“目光”對準一個絢麗的恒星誕生區,這一區域位于星團 NGC 2074 (左上)的附近。這里的恒星可能是受到附近超新星爆發的出發而誕生了大量的恒星。恒星誕生區距離狼蛛星云大約17萬光年,那里是銀河系內最為活躍的恒星誕生區之一。
這三張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序列照片,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發生在木星大氣上的三個紅斑之間的相互影響過程。照片中位于大紅斑(GRS) 下方的小紅斑“Red Spot Jr.”正由大紅斑旁邊經過。 “Red Spot Jr.”最早在2006年初出現在木星大氣上,那時它剛剛由一個白斑變為紅斑,自從“Red Spot Jr.”變紅后,這是它第二次毫發無傷地經過比它更為龐大的紅斑。但這并不會發生在那些“嬰兒紅斑”的身上。大紅斑左邊的那個“嬰兒紅斑”在穿過大紅斑之后,已經變得難以分辨,幾乎被大紅斑完全吸收。
在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對2000個漩渦星系進行仔細的巡天觀測之后,天文學家發現70億年前那些所謂的棒狀漩渦星系的數量比它們現在所處的宇宙位置上要豐富得多。研究結果認為,星系中央的棒狀結構是星系成熟期結束的標志。
在包含了成百上千萬顆恒星的球狀星團中可能還幸存著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一項針對銀河系中球狀星團的最新研究發現,這些宇宙最古老的先鋒恒星更喜歡形成于大密度區域。科學家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從室女座星系團中分辨出大概一萬一千個球狀星團。這些星團的年齡大多在50億年以上。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強大分辨能力使得科學家可以從100個具有不同大小、形狀、亮度甚至那些昏暗的矮星系中找出球狀星團。